繼續老劇雷人臺詞霹靂吧
伍遠博
【摘 要】改革開放后,戲劇表演也在這短短的幾十年中經歷了巨大的變革,特別是隨著科技的進步與提升,我們的影視戲劇也變得越來越多元化,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盛景。但是在這盛景之下卻也有著許多矛盾與隱患,觀看影像越來越清晰,音效特技越來越炫酷,規模場景越來越宏大,但是演員表演卻是乏善可陳。甚至當下出現了只看“顏值”卻不看“演技”的荒誕怪象。本文就戲劇表演中演員的臺詞功底對角色塑造的影響這一角度切入,通過比較、舉例等論證方法深入分析,將臺詞的影像從人物外形、性格、發展變化等多個角度進行闡述。
【關鍵詞】演員;臺詞;角色
中圖分類號:I8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8-0035-01
要弄清楚演員的臺詞功底在戲劇表演中對于角色塑造的影響,我們就有必要在本文中大量引用實例論證,首先我們就需要分析臺詞功底好的演員與臺詞功底差的演員各自具備什么樣的特征。臺詞功底差的演員一般具有如下的幾個特征:
(一)普通話不標準,吐字不清晰。
(二)沒有情緒變化。
(三)缺乏語言塑造能力。
(四)港臺腔。
而優秀的表演藝術家他們的臺詞特征卻正好相反。
首先是普通話的標準程度問題。我們都知道,任何的表演藝術院校都把普通話教學作為表演的基礎,表演是語言和行為的藝術,而作為一個正常的表演者(排除專門的方言表演藝術者),語言的藝術性首先體現在普通話的標準程度上面,這里以一些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如陳道明、李雪健為例。陳道明老師所塑造的各個經典角色都體現了他深厚的語音基礎,吐字飽滿,發聲厚實有力,特別是在《康熙王朝》中所飾演的康熙皇帝,一字一句都鏗鏘有力。李雪健老師在《水滸傳》中所塑造的宋江一角也被奉為經典。他并沒有在塑造角色的過程將任何一句臺詞拖泥帶水地掠過,而是每一句話都真實自然。
我們在衡量普通話的標準程度時普遍會用到“字正腔圓”這個標準。可以說這就是一個演員的臺詞入門基礎,但是當下有太多的演員連這個基礎都做不到。我們可以想象同樣是塑造角色“康熙”,如果是一個語音問題比較嚴重的演員來塑造,在說出那些臺詞的時候,只怕會貽笑大方。
如果說普通話水平只是表演上的“形”,那么臺詞中的情緒變化就是在刻畫“神”。演員講述的每一個詞都是有“溫度”的,觀眾需要通過這個“溫度”來體會人物內心的喜怒哀樂。陳曉旭老師在塑造《紅樓夢》中林黛玉這個人物時,可謂把這一點做到了極致。為什么說她把黛玉“演活了”,除了她所表現出的一顰一笑,她在語言中將林黛玉的各種情緒變化把握到了毫厘,這種情緒上的細節刻畫在語氣、音色、音量等方面都需要把握得恰到好處。再反觀現在各種劇目中出現的一些尷尬場景,很多演員在塑造人物時,往往肢體表現非常夸張,然而從他們的聲音中卻聽不出任何情緒變化,這時候給觀眾的感受就像是一片浮在水面的鴻毛,永遠沉不下去。
第三點是語言的塑造能力。這可以說是一個優秀演員的必要技能,也是塑造人物角色的重要手段。我們都知道,在不同的場景下,人物會呈現出不同的情緒體驗,這個時候我們的聲音狀態也會出現明顯的差異變化。比如在廣場上的宣講和在會議桌上的講話語氣是不一樣的,人健康的時候和生病的時候的聲音狀態是不一樣的,在和愛人說話和面對敵人的時候聲音狀態更是不一樣的,正因為這些不一樣,使得舞臺上的角色成為了一鮮活的“人”的形象。但是很多年輕演員所塑造出的角色往往被觀眾戲稱為“面癱”,我想其原因也就是如此,這個“面癱”除了指表情動作呆滯,另一層含義也可以理解為“語癱”。
最后是“港臺腔”。我們可以理解很多港臺地區的演員的臺詞帶有一定程度的“港臺腔”,但是現在越來越多在內地出生長大的演員的臺詞一張口就是“港臺腔”。正因為對語言藝術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導致其模仿港臺腔的痕跡很重,不論在演出任何劇目的時候,最后呈現出的效果都像是港臺地區的人物形象。試問一下,如果魯智深、諸葛亮說著一口地道的港臺普通話,帶給觀眾的會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演員的表演基本素養才是表演事業發展的根基。作為新時代的演員,切不該為了迎合部分人的口味而丟掉作為表演者最基本的臺詞功底。不管社會怎么變化,表演如何發展,說好每一句臺詞才是一個優秀表演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