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生香接地氣 文化弘揚亦在此
該劇不僅具有豐富多彩的美食元素,更有濃郁厚重的文化質感。“樓外樓”取當地食材,集四時之鮮,西湖醋魚、龍井蝦仁,菜品精致,口味絕佳。樓上是高端食客的包間雅室,樓下有平民百姓的堂食飯桌,豐儉由人。“為公忙,為私忙,忙里偷閑,吃碗茶去;求名苦,求利苦,苦中作樂,拿壺酒來”,墨寶、字畫、評彈、說書,“樓外樓”與西泠印社比鄰,深受文人墨客的渲染,文化氣息濃厚,菜精美,文藝濃,這也是洪家寶(張鐸飾)誕生“以菜名樓以文興樓”這一想法的重要原因。全國的政要名流、文人雅士,在“樓外樓”以文會友,把酒吟詩,揮毫潑墨。有網友表示“該劇有味、有文、有情、有心,是可以吃的中華美食劇,更是可以學的中華文化劇”。
“樓外樓”持守忠義誠信的商業競爭,不僅能夠以獨特的經營智慧在兇險的社會夾縫中慘淡經營,而且“筆會”的形式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和發揚。在“樓外樓”就餐,在滿足口腹之欲的同時,更能陶冶情操,念今懷古之舉,又勝過眾多的普通菜館多少呢?
近觀飲食之大美 遠眺家國之魂魄
庸人安于現狀,樂于忘憂,最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人尚且如此,更可況國家?國難臨頭,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抗戰守土的責任。《樓外樓》中的男女老少,無論等級、不分前后,都前赴后繼地投入到保家衛國的全面抗戰的隊伍中去。
本來隨抗日救亡服務隊去部隊慰問演出的洪家秀(王靖云飾),發現前線的戰士需要她們的歌聲和鼓勵,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新四軍宣傳隊隊員。面對日軍的橫行霸道、燒殺擄掠,洪家柱(蔣毅飾)雖已腿殘,但仍前往戰場,為國家效力。曾一度歇業的“樓外樓”不顧罵名,不顧自身安危,雖兩面受氣,仍頂住壓力開張營業,“樓外樓”幫助共產黨作掩護,成為地下交通站,它就像一顆釘子,扎進敵人腹部,對于我黨的地下工作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該劇呈現給觀眾的不僅有令人垂涎欲滴的饕餮盛宴,一脈相承的傳統文化,更有繼往開來的民族精神。有網友稱贊“不僅樓外樓的少爺小姐心懷天下,連做菜的師傅都高風亮節,他們因白娘子的故事不殺蛇,因錦鯉通人性而不褻瀆,時刻銘記杭幫菜的精髓和禁忌,值得后人學習和發揚”。
《樓外樓》是一部厚重的歷史劇,同時又有強烈的時代感。信義、尊嚴、辨識善惡、明辨是非,浙商精神應當堅守;保家、衛國、振興中華、名揚四海,價值底線不能失守。鑄就這座百年名樓的是中華兒女赤誠可見的碧血丹心,促使中華民族屹立神州的是誠信包容的浙商精神和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該劇集藝術性、思想性和觀賞性于一體,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現了一代華商在動蕩年代逆流而上和中華兒女的心懷天下,是一部綜合中華美食、傳統文化、時代風云以及家國情懷的集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