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海洋世界
離響
藍色力量
海洋,像一張巨大的藍色水網,它流動的身體覆蓋了地球71%的面積。它柔媚,如同一個藍色的情人,夢幻地擁抱著堅實的土地。于是,地球成了宇宙中一個藍色的球體。那藍色流動著生命之源,讓地球成了一個多元的生命體。
海洋,像一個公平萬物之母,用上善若水的力量主宰著世間種種。它是陸地最權威的分割者,它用流動的藍色把陸地分成五大洲,把好斗的人類分而治之。
它不動聲色地阻隔在板塊之間,用深不可測的涌動,阻止人類的頻繁殺伐。讓人類在不同的大陸板塊,享受不同的自然恩賜,平等地世代繁衍生息。
海兜兜轉轉,挑挑揀揀,用流動的觸角,柔軟的手指,指點出地球上最中意的小塊土地,讓這小塊小塊的土地陷入藍色液體的環抱之中,形成島嶼。這些大大小小的島嶼如同青色的寶石散落在地球上。
島嶼是海洋賜給人類接近它的游樂場。大溪地、圣靈群島、塞舌爾群島、斐濟島、毛里求斯、夏威夷、馬爾代夫、長灘島、塞班島、蘇梅島、巴厘島、普吉島……人們在這些美麗的地方,享受藍色夢幻的度假生活。
海是博愛的,它孕育生命,海底生物光怪陸離,千奇百怪,大海不嫌棄它們,不辨美丑,如同寬厚的母親,一視同仁地供養海底萬物。
海洋生物在大海深處中生生不息,海洋溫情地給了萬物生機,海洋生物在海內繁衍生息,繼而海洋又平靜地接納了它們的尸體,像一個柔情的歲月老人,日夜涌動寬厚仁慈,不停不息。
海是危險的,海深入土地,穩穩地膠著著大地,以海平面為藍寶石假面,偽裝自己,腹內貯藏珍寶無數。它用洶涌的浪濤和怒吼為武器,保衛著蔚藍國度。它用流動的身軀抵御一切不合理的侵入。
它和風結盟,共謀一次次驚天駭浪,讓陸地畏懼。海和風玩起賽跑的游戲,發動一場場海嘯。風不知道它被海利用了。海借助風的力量,沖出岸的圍困,到陸地上肆意橫流。
海的一場場玩笑,釀成了世間無數的災難。在陸地上被海嘯摧毀的時候,海疲勞了,它又地退回大地深處,退守在海平面以下,平靜成了一片悠然的碧藍,漣漪微漾。
海洋是自我革新者,它并不安于內部的寧靜,海會發動內部的革命怒潮,當沉寂停滯的時候,海就會醞釀一場海底風暴。
海洋科學家發現,類似于陸地上颶風的各種激流,一年四季都在海底下興風作浪、橫掃一切,所經過之處,無論是爬行動物、植物,還是礁石和海底通訊電纜、測量儀器都會被掩埋在沉積層之下。
大海以這種自我翻涌的雷霆自我摧毀,毀掉舊有的秩序,建立起新秩序,讓身體內部保持活力。
人類對海洋充滿幻想和好奇。這種好奇使人類曾經面對這那藍色的汪洋,抓耳撓腮,絞盡腦汁,經過千百次研究探索,創造了船。從此開始了人類在海上的無數傳奇故事,鄭和下西洋,鑒真東渡,迪亞士到達非洲好望角,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
人類對海洋的探索不止停留在肉體和力量的搏擊上,更因此而創造出文學上的奇葩。英國人笛福根據一個水手海上歷險的經歷,完成了《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的成功,不僅使笛福成為英國小說開山人,更宣揚了一種不甘平庸、積極創造的生活態度,同時也深刻地寓言了人類生活的主題——孤獨。
而《白鯨》彰顯出人類征服海洋的不屈意志,故事的結局告訴我們,人類如果無止境地瘋狂掠奪大自然,終將被大自然所埋葬。
同樣是海洋題材,《藍色的海豚島》頌揚了人對海洋的敬重與親近,表現出深層生態倫理思想,描繪出人類與海洋和諧共處的美好前景。
人文學者認為《魯濱遜漂流記》《白鯨》《藍色海豚島》三部作品折射出人類由求生到求真再到求善的追尋歷程,以及由利用海洋、征服海洋到尊重海洋、親近海洋的歷史嬗變。
而法國作家凡爾納《海底兩萬里》更是青少年必讀的科幻啟蒙書目。
藍色遐想
海是多變的。它是陸地生物永恒的探險地,它是平靜的碧玉,它是金光閃閃的琉璃世界,它是波濤洶涌的死亡之地,它是深不可測的生命之源……海洋總讓人類有無限遐想。
遠遠的一片深藍,近一點是碧藍,臨近岸邊就成了淺藍。大海是藍的調色師,它隨著太陽的光,變化著自己的藍眼睛,與天空對視,多情地與天空做了一對無法相擁的戀人,日夜凝望。
無際的海洋與高遠的藍天無法相擁,于是,海把熱情變成云氣,綿柔地撫摸天空,而天空將思念變成雨水,滴入海的內心。雖不能相擁,它們卻有一個共同的夢想——海闊天空。
海還是出色的魔術師,它與日月同奏共舞,早生潮,晚成汐,演繹了自然界潮汐的大戲,引得無數才俊發問歌詠。
“潮汐去還,誰所節度?”(《顏氏家訓·歸心》)這是北齊顏之推面對大海形態的自然之問。
“門前石岸立精鐵,潮汐洗盡莓苔昏。”這是宋代蘇轍在《和子瞻雪浪齋》中的描述。
錢塘江大潮就是海和日月共舞的最精彩的杰作。位于我國浙江省錢塘江,最終注入東海,在它入海口爆發的海潮,就是天下聞名的奇景——錢塘江大潮。
每年農歷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陽、月球、地球幾乎在一條直線上,這天海不安分了,它受到日月巨大的引潮力,與日月共歡慶,這就形成了大潮的天時之利。
錢塘江入???,形狀像一個喇叭,江水下還有很多沉沙,這都為大潮提供了地利條件。另外,這個時節東南風風向與潮水方向大體一致,助長了潮勢,從而形成后浪趕前浪,一浪疊一浪涌的壯闊水景。
“乍起悶雷疑作雨,忽看倒海欲浮山。萬人退卻如兵潰,濁浪高于閱景壇。”(《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巔觀錢塘潮》)這首詩描述了錢塘潮的壯觀,以及觀潮者在自然力量前的弱小。
海潮到來前,遠處先呈現出一個細小的白點,轉眼間就變成了一縷銀線,伴隨著一陣陣悶雷般的潮聲向前翻滾推進,瞬息間又奔涌至眼前。
幾乎不給人們反應的時間,洶涌澎湃的潮水已呼嘯而來,潮峰高達3到5米,后浪趕前浪,一層疊一層,宛如一條長長的巨大的白色帶子,洶涌出排山倒海之勢。
在漢魏時期,人們就被這奇觀震撼,開始有計劃地觀潮。唐宋時期,盛行起來,文人墨客齊聚錢塘,錢塘觀潮成為人們推崇的雅事。至今歷經2000余年,錢塘觀潮早已成為當地的習俗。
人們喜歡海,不滿足于遠足游覽觀賞,于是臨海而居是恒久追求的生活夢。喜愛最終變成貪婪,變成財富的較量和身份的象征。因此,想盡方法深入海的內部,想效仿海指點島嶼的力量,在水中人造島嶼。
終于海被刺傷了,一把又一把鋼筋水泥的鈍劍插入了它的身體,海淌出了碧藍的血液,血液里涌動著憤怒,變成怒吼,咆哮著,向鈍劍沖撞,一次又一次,鈍劍穩如泰山,堅硬而沉默地抵抗著,海永卻不放棄,無數次地用卷起力量向前沖,于是海又有了一個夢——水滴石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