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改編劇本》開始時,男主角查理·考夫曼碎碎念道:“我的禿腦袋瓜還管用嗎?為什么我什么也寫不出來?如果我能快樂一點,也許就不會掉那么多頭發我……也許我應該找個姑娘談談戀愛……”相信多數從事編劇職業的人可能都看過這部電影,一部描述編劇創作之苦的電影。當然,這部好萊塢電影并不足以概述中國編劇人的整體狀態,但是至少我們能從中窺見大部分編劇人的狀態。
不同于明星、制片方這些臺前的明星,編劇是幕后的匠人。在這個要求“短、平、快”的社會環境中,編劇則是一個需要“慢”下來的職業。他們雖被稱為整部電影或電視劇的核心與靈魂,卻又在整個作品中顯得“悄無聲息”。
據藝恩數據庫統計,近年來已開播作品編劇數量共累計14萬人以上,如此大的群體,觀眾為什么總是抱怨沒有好劇看呢?好劇本在哪兒?好編劇又都去哪兒了呢?
專業編劇和非專業編劇
現有編劇中不少都并非科班出身的專業編劇人,畢竟編劇專業只有中戲、北電、中傳等院校有專業設置。專欄作家、轉業軍人、上市公司老總,醫生、律師等等,憑著對文學的熱愛、對生活的探索讓他們選擇成為編劇。但想要成為一名編劇并不是那么簡單的,每一位專業編劇都要經過漫長的學習,刻苦的鉆研,憑借著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故事的敏銳度,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編劇。編劇并不等同于作家,甚至可以說是兩種職業。雖說文學是相通的,但不同的表現手段有著不同的創作法則,很多人混淆了這一點,才有現在大家對編劇認知的偏差。
一個劇本的“生長”周期
有多少編劇是劇本寫了一半,卻被各種原因放棄拍攝的?由于編劇創作周期長、人員流動大、不穩定因素多,所以造成眾多編劇幾年可能才會有一部成品。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資本的涌入催生影視項目不斷運轉不斷加速,讓編劇成為快速生產的機器,擠壓編劇創作的時間,降低了影視行業門檻和項目質量,隨之而來的就是粗制濫造的作品和對年輕編劇的成長有負面影響,甚至一段時間內編劇最受關注的時候就是被罵的時候。
這也使得很多人覺得編劇的門檻低是因為職業特性,總覺得一臺電腦一個大腦就可以開始工作了,以《港囧》劇本為例,整整創作了18個月,咱們就按3萬字的劇本,3個編劇加上導演,劇本做了18個月,難道你能說他們平均每人每天就寫了20幾個字?但在這背后是一次次的洞察、討論、構建、創意,不斷推翻自己,重新來過,僅僅是為一個動作,一句臺詞,你可能覺得沒什么太大區別,但往往就是這一個動作,那一句臺詞,成了觀眾永遠記住的瞬間。我們在銀幕上看到的2個小時的故事,就是需要這么長的時間萌發,生長,成果……
編劇究竟是怎樣一份工作
即使給了一個奇爛無比的點子,剛入行的編劇也會考慮答應。你必須化腐朽為神奇。編劇們可能要為了自己的名字跟制片方斗智斗勇,也可能只為求利,拿錢,不要署名。一切都看編劇的個人素質如何權衡。
當編劇一次又一次抓心撓肝,苦坐家中夜以繼日瘋狂碼字,花了200%的精力,自己都不知道本子是改的更好了還是更差了,先通過再說的時候,在中國做編劇似乎成了悲劇。編劇之于劇本、影視作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編劇并不只是扁平化的寫出臺詞,而是飽滿的對整部作品做出節奏把控,也是劇本之所以被稱為一劇之本的所在。
編劇都去哪兒了?
編劇其實一直都在,在我們周圍,青年人熱愛戲劇,熱衷編劇的不在少數。泛編劇人的龐大基數與劇本作品嫌少問世,構成了一個悖論。如何解決保障底部和腰部編劇人的創作環境和作品的輸出通道似乎成了為題的所在。
目前國內編劇經紀行業發展時間尚短,在商業模式和運營模式上仍處于探索階段,如果能為編劇尋找定制項目,或者為編劇劇本尋找買家。但我們認為,癥結還是在于大眾對編劇職業的認知上,只有大家開始理解編劇這個職業是一個專業度極高的專業型職業,才能從根本上改善編劇的生存狀態。所以華語國際編劇節將從自己開始做起,我們認可編劇,理解編劇,尊重編劇,希望能為編劇打造一個遮風擋雨的“烏托邦”,構筑連接行業、產業的“編劇生態”!詳情請見華語國際編劇節官方網站www.cwf-or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