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1月4日黎明,侵華日軍投下了罪惡的毒菌,給常德城鄉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回憶。
這場不流血的殺戮總計造成了7643名同胞無辜喪生,數以萬計的同胞染病。
鼠疫“防疫”活動
而這,只是日軍侵略者累累罪行的一隅,在長達十四年的抗日戰爭里,中國人民遭受了沉重的歷史苦難。
戰爭是復雜的,它在扭曲了人性的同時又展現出人性中殘暴的一面,并將道德與是非淹沒在人群的狂亂里。在戰爭的修羅場中,生命是卑微的,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勝利。
日軍侵略者入城
戰爭,是人類歷史長河中最沉重且深刻的一章,是無數人民受戰火焚燒的悲歌,也是無數戰士用鮮血鑄就的華章。戰爭帶來的痛苦久久難以愈合,而如今的我們對戰爭史的講述和反思一直沒有停止。
回憶那場災難,常德細菌戰幸存者張禮忠說道,
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個時候,親人死了六個,加上一個丫頭,一個傭人,就死了八個人。1941年發生細菌戰以后,常德就設了火葬爐,尸體就要燒,土葬是幾千年的習俗,所以就不敢哭,怕保長聽到,把尸體搶去。
細菌戰幸存者張禮忠
時至今日,常德細菌戰幸存者僅余18人,他們分別是,
張禮忠 丁德望 易孝信 何英珍 徐萬智 李宏華 李明庭 王華璋 周家云 王開進 熊善初 曾曉白 陳國建 龔文耀 歐陽明高 代加來 周朋 易孝玉
在那段歲月里遭受病痛的折磨,目睹親人的離去,是他們在余生中難以擺脫的苦難陰影。對于他們而言,活著并稱不上是幸運,畢竟死是一時之痛,而生是一世之悲。
苦難向來不是應許之物,沒有人應該承受戰爭的傷痛。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
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
因此
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
它就為你而鳴。
——[英] 約翰·多恩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70 80 90受訪記錄”展現了我們當下這一代人對于往事的追憶,表達了我們對于細菌戰受害者的緬懷的同時,也希望引起社會各界對于這段歷史的關注。
在視頻中,當我們捫心自問,當下的我們可以為這些幸存者們做些什么,每個人都講述了自己的感受以及對幸存者的關懷。
常德市日軍細菌戰受害者協會會長高峰說道,“我們這個民族好像很容易忘卻,日本在中國實施的反人類的戰爭犯罪(常德細菌戰),好像大家都不是很關心,這個歷史已經真真實實的發生了,就應該真真實實的展示出來。”
“關注這一個群體,關注這一段歷史,這一段可能即將消亡的記憶”
“人命用什么來道歉?人生用什么來道歉?”
“把他們的記憶融在我的人生經歷里”
在這家國破碎的災難之下,漫漫七十載之后,似乎我們所能做的盡是些卑微之舉。
聚沙成塔,貴在努力。集腋成裘,貴在堅持。一個人的努力是杯水車薪,一群人的努力勢將眾志成城。
幸存者們需要我們去關懷他們,去傾聽他們,“就像對自己家里的老人一樣”,用我們的身體力行將那段往事傳承下去。銘記歷史并不意味著要將憤恨留在心中,而是要以史為鏡,從歷史中采擷未來之光。正如哲學家桑塔亞娜所說,“凡是忘掉過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轍。”
勿忘國恥
描述戰爭是容易的,反思戰爭是艱難的。因為這既需要我們真正的走入那段慘痛的歷史,去切身感受那些不尋常的磨難,又需要我們從歷史中抽離,客觀冷靜的看待每一個事件、每一個人。
從這一點看來,戰爭從未有勝利者,它始終都是一場普通人消滅普通人的悲劇。
但當我們切身處地的把自己看作幸存者,受訪的70 80 90后們一時語塞,只有沉默。
故事講到最深處,片刻的沉默是最深沉的領悟。
“希望逝去的靈魂都可以被生者所記住,去慰藉。”
“有些事情不是因為有希望我們才做,而是因為做下去才有希望。”
“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強大,當年的歷史才不會重演”
“謝謝你們關注我們這個群體,謝謝你們還記得我,記得我們。”
電影《云上日出》導演 熊瑋
受訪者們的內心之語,振聾發聵。對于這18位幸存者來說,陪伴與銘記才是最長情的關懷。
愿逝者安息,生者長安。
電影《云上日出》海報
戰爭是殘酷的,細菌戰更是慘無人道的,在史實面前,我們能做的除了銘記與緬懷,更應該反思歷史。歷史記憶的來源基礎是群體記憶,而群體記憶又終將形成文化,深深烙在每一個人身上。
即將于12月11日上映的電影《云上日出》就是以常德細菌戰為背景,根據原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法學家、書法家夏家駿老先生的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一所教養院中孩子們相互之間的成長與陪伴、保護與救贖的故事。希望將“苦難如同烏云,終將迎來日出”的理念傳達給更多人,緬懷過去,珍惜現在,放眼未來。
勿失勿忘方能有進有為,讓我們共同期待,12月11日,烏云背后的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