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現代建筑開始呈現“千篇一律”的態勢,而中國傳統的古建筑也面臨尷尬的境地:到底是應該保持原本的建筑風貌,還是應該不斷適應城市化的“審美”而進行革新?
尋胡同、訪古村,馬炳堅感嘆現代建筑“千篇一律”
馬炳堅與張曉龍來到古建筑名村諸葛村進行實地考察,慶幸的是他們發現諸葛村依舊保持著中國傳統古建筑的特點,當地民俗和建筑風貌都得到了最大化的留存:“肥梁胖柱”的建筑風格、“不生根”的木結構設計以及榫卯等獨屬于中國的建筑營造工藝都體現了古人的建筑智慧。
四合院是中國傳統民居的集大成者,它吸收了各地民居的優點,但在張曉龍一行人走訪北京東城區胡同博物館時發現,部分老胡同因城市規劃等原因改變了其原有的樣貌而變得千篇一律,為此馬炳堅深感惋惜。

探討中西方建材差別 ,講述 不同圈層 文化差異
古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他們認為房屋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中國古時候建筑房屋的首選材料是木頭;相比于西方直接澆筑混凝土作為地基的方式,馬炳堅解釋道木頭因其自身的柔韌性和緩沖能力在重大自然災害面前更能“抗”一些,這也是中國古建筑千百年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
每個文化圈的建筑特色不一樣,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建筑形式。在節目中馬炳堅拿江浙、徽州一代的建筑來舉例說明不同地域的建筑所具備的特點,甚至還講到不同的建筑環境對人也會產生不同影響。面對中國優秀的物質文化遺產時,馬炳堅在節目中說道:“這些古建筑都是不可再生的,希望我們都能夠傳承下去,別斷了根。”

讓時間沉淀答案, 優秀民族文化是不竭動力
當被問及如何看待自己在建筑領域所做的突出貢獻時,馬炳堅表示:“凡是有成就者,都是一門心思的去干一件事。”馬炳堅躬身力行,奮斗在古建筑研究與保護一線的信念從未動搖。
縱觀節目,《時間告訴我·東方符號》為我們挖掘了很多新時代有關時間和傳承的人物故事,同時也帶給我們許多新的思考:從中國高定設計師勞倫斯·許打造不一樣的中國高定,到第三代梅派男旦傳人胡文閣傳承梅派藝術,再到最后一期馬炳堅對傳統古建筑的匠心堅守,每一期節目的背后觀眾更多能感受到的是在時間沉淀下優秀民族文化帶給人的無窮力量。
期待下一季節目能給我們帶來更多有關時間沉淀的東方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