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擅長“造夢”,相反,日劇則喜歡戳穿大家的“白日夢”。
大部分的日劇里都沒有瑪麗蘇女主角,更沒有給予女主角愛情和夢想的白馬王子,有的只是血淋淋的現(xiàn)實。
最近在豆瓣上拿下8.8高分的一部日劇《東京女子圖鑒》,就是這樣一部“扎心”的日劇。
它講述了水川麻美飾演的女主角綾從秋田縣到東京打拼的經歷,用11集交代她從20歲到40歲的事業(yè)、愛情故事。
編劇在劇中用了20年的時間讓來自小縣城的女孩綾明白,她并不是小時候所看的童話書里的女主角,然后人生迎來happy ending,可能只是一個配角而已。
無形之中,這也戳中了電視機前許多觀眾的現(xiàn)實——不管你來自東京周邊縣城,還是從小地方到北上廣打拼,可能都會有些共鳴。
穿名牌、當小三、改變出身……
這是一部東漂女孩的“紀錄片”?
《東京女子圖鑒》是日本去年年底在亞馬遜平臺播出的一部網劇,總長11集,但每集只有20分鐘左右,差不多是正常日劇的一半。要將女主角20年的成長變化放在11集中呈現(xiàn),注定無法對女主角每個階段的故事都慢慢鋪開、細細講來,但這并不會影響整部劇的觀感。
故事從20歲的綾開始說起,出生于秋田縣的她,對從雜志上看來的“東京都市生活”羨慕又渴望,即使最后考不上夢寐以求的東京大學改變命運,從家鄉(xiāng)大學畢業(yè)的她還是決定到東京闖一闖。
但家境出身一般和初到東京打拼而拮據的經濟狀況,讓她那些租好的房子、穿戴名牌服飾、進米其林餐廳等等愿望,都很難實現(xiàn)。原來現(xiàn)實和理想的差距,并不是靠勇氣和努力就能追得上的。所以劇中即便綾自身也努力,追求在事業(yè)上步步晉升,但最終她的愿望清單里,有一部分還是不得不靠交了個本土富二代男友、抑或是當有錢大叔的小三才能實現(xiàn)。
出身與階級是這部劇無法避開的話題,可笑的是,一直想改變自己階級的綾,最終卻只能依附其他階級提升自己的階級。
之所以說這部劇也讓一些離開家鄉(xiāng)、遠赴北上廣打拼的人看到自己的影子,是因為撇開劇中特設地點——東京、秋田縣,綾的追求、心境、經歷,某種程度上和來自小地方的你我他,都有相似之處。小地方出身的背景,向往大都市的精彩生活,但真正到了大都市后卻發(fā)現(xiàn)種種“水土不服”,挫敗感、迷惘、不甘心……
女主并非單純的“拜金”或“貪婪”
被“人生贏家”的定義逼迫走了彎路
劇中,綾在東京打拼時經歷過幾段感情,第一個男友和她同樣來自小地方,兩人租住在東京的同一地段,出租屋的生活雖然有吃有笑,但因為綾覺得這樣的生活在家鄉(xiāng)也可以有,遂決定分手。第二個男友是東京本土的富二代,滿足了綾的理想擇偶標準,但對方希望找的對象是門當戶對的。
到了30歲時,綾成為一個和服店老板的小三,他就是可以給予綾一切物質享受,唯獨不能和她結婚的“長腿叔叔”。后來,想要有個孩子的綾決定離開他,找了一個條件和自己差不多的“丑男”結婚,結果又因為對方劈腿而離婚。
40歲的綾,于是走上了和小鮮肉“姐弟戀”的道路……
有觀眾評價說,“綾就是因為太貪婪”,導致既沒法嫁給物質,也沒法嫁給愛情。但看完全劇,你或許會覺得,綾這個角色,很難單純用“拜金”或“物欲”來概括形容,畢竟人往高處走無可厚非。其實,最后孑然一身的綾也領悟到,她錯過了和第一個男友一起的美好,“那時候為這樣渺小的幸福而感到悲哀,現(xiàn)在懂得這樣的小幸福已經來之不易。”
也許,編劇更想通過綾這個角色,來敲醒那些因為出身自卑、缺乏自我認同的東漂們,甚至電視機前的北漂們。出身不是根本問題,想當人生贏家的前提是自我肯定、自我認同。就像綾本身也并不是一無可取,但想要活出別人羨慕的樣子、活出大眾認為幸福的樣子,導致她迷失、走了彎路。
劇中她在離婚時也才認識到自己真正的“困境”,“未婚的時候被說‘結婚才是女人的幸福’,結了婚之后,又被‘生孩子才是女人的幸福’這樣無言的壓力壓迫,被女人幸福的定義無止境地逼迫著。”大家都說好才是好?可是人生是自己的。
扮演綾的是水川麻美,雖然她之前參演過不少知名日劇如《交響情人夢》《失職巧克力戀人》等,但存在感畢竟不如主演們,此次通過《東京女子圖鑒》拿下好評。她把綾塑造得有血有肉,并不只是一個勢利的符號人物,也演出了女主角從20歲到40歲的層次變化。有網友說,“水川麻美把女性內心深處的真實欲求和對現(xiàn)實的不滿統(tǒng)統(tǒng)表達出來,這部拍得很棒。”
【撰文 蔡慕嘉】
【編輯 樊堅】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評論功能已開啟,我們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