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閔思嘉
現如今每年都多出來幾部《西游記》的電影改編版本,大多數并不能讓我產生強烈的興奮感和期待,因為它們只是借用了神話和魔幻的外殼,展示一下國產電影的視覺奇觀發展到什么程度而已,但我知道內心深處還是為一部作品保留了新鮮的期待。
《西游記》(1986)
那就是根據今何在的《悟空傳》改編的電影。
可能非常年輕的小朋友無法理解在我們這些「中年人」心中,這部作品占據的特殊地位,它不僅僅是又一部《西游記》的同人小說,它書寫的是一代人怒吼的胸臆,即使擱在今天,依然有不可磨滅的價值。
今何在最早是在新浪的金庸客棧上連載這部小說,那是2000年的前后,大多數人還在撥號用56K的貓上網,但讀者等更新的心情和后來期待唐家三少和南派三叔一樣并無二致。
不過,和后來的網絡文學江湖不太一樣的是,早期不少在網上發表文字的作家,都有非常嚴肅的文學抱負。
《悟空傳》把孫悟空寫成一個非常具有現代意義的悲劇英雄,他壯懷激烈地與天命抗爭。書中有三個感情故事,分別是孫悟空和阿紫,豬八戒和阿月,唐僧和小白龍。
小說不停轉換講述的視角,最終把三條線索拼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作者今何在有嚴肅文學的旨趣,這令《悟空傳》超脫于一般速食快餐的網文,堪稱一部真正的文學杰作。
《悟空傳》改編電影這事聽聞了很長時間,今年是真的要上映了,電影由香港年輕一代導演中的翹楚郭子健執導,彭于晏、余文樂、倪妮等主演,陣容是不錯,但我們還不知道影片到底拍得如何了,最近網上流出了幾款最新的人物海報。
那就先來看一下彭于晏的孫悟空。
彭于晏在從《黃飛鴻》之后開始具備華人演員中少見的肌肉感,他的面部在不笑的時候天然帶有桀驁的表情。從體格到氣質,我得承認他確實適合一個叛逆的孫悟空人設。
阿紫的角色由倪妮扮演,我們可能會聯想到朱茵的紫霞仙子。這個角色最重要的不是演技,而是它的形象是否承載起我們對神圣愛情的所有想象。倪妮出道演的《金陵十三釵》其實就是一個承載男人想象的角色,張藝謀對演員的眼光,絕對是非常毒辣的。
余文樂的出現,會是電影相對于原書比較重大的一個改編,他飾演的楊戩在原書中僅在番外篇中出現,但是我很喜歡的一個人物。
他原本是仙胎,卻因為身為玉帝妹妹的母親與凡人相戀而被迫流落凡間,為了保護妹妹楊嬋,他一心修煉成仙位,還曾經劈山救母。他的妹妹楊嬋就是后來的三圣母,后面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楊戩和孫悟空都是非常悲劇的角色,宿命的輪回在他身上簡直體現得淋漓精致。這個相對獨立的故事,現在被結合在了電影中,與原故事的情節線成為一體,顯然是要加強楊戩與孫悟空大戰的那段矛盾沖突。
所以,余文樂和彭于晏的對戰,可能會是《悟空傳》中視覺效果最刺激的一場打斗戲。此后兩人不打不相識的故事,會不會再在影片中延續,還要看編劇的設定了。
歐豪飾演天蓬,鄭爽飾演阿月,在小說原著中,天蓬和阿月的感情戲被寫得非常浪漫,阿月一顆一顆地擺好銀河中的每一顆星星,只是因為天蓬在看她。
注意看上面的海報,底色是黑白的,但每個人物身上都有一件帶彩色的物品或元素,孫悟空是緊箍,楊戩是三只眼(三道疤),這都是他們最重要的身份標識。
然后我想說說為什么《悟空傳》從它誕生的那一天,直到今天都有非凡的意義。
這部小說從上世紀末開始連載,那時的今何在剛剛從廈門大學畢業。它的讀者群和作者的年紀差不多,在當時都是十幾二十歲的少年,又是中國的第一批網民,他們熱血、憤怒、充滿理想主義的精神。他們精神上承接80年代的那批青年,有一種改天換地的豪情。
網絡讓這一代人的眼界大開,新鮮事物蜂擁而來:好萊塢大片、打口CD、BBS論壇。他們是黎明降臨前的一批人,在新舊世紀的夾縫中,他們擁有不顧一切奔向世界的自由沖動,但現實能讓他們真正踐行的自由卻非常有限。眼界大開了,身體的行動力卻跟不上,所以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空中樓閣。
今何在
《悟空傳》中的反抗精神,非常微妙地應和了這一代人的心情。唐僧說:「這就是界限,這個世界有你不能到達的地方,有你不應到達的地方,有你一輩子也不會去到達的地方,你的世界并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大,界限也許就在你的身邊,可你卻以為你可以去任何地方。」
「但是事實上我真能選擇一個方向,而那恰好是界限所規定好的?」豬八戒問。
「是的,那就叫選擇。是界限選擇你,事實上你沒有任何選擇。」
這種界限,正是那一代人所面對的無奈。這就是《悟空傳》在世紀之交如此火爆,如此動人的一種原因吧,它寫出了那個時代的少年在內心深深渴望,但卻不敢付諸行動的反抗精神。補充一句,韓寒幾乎同期的崛起也可以這么解釋。
而當我們把《悟空傳》放到現在,2017年的當下,放到更年輕的人群身上來看的話,它所蘊含的反抗精神又有了新的意義。
是的,今天的社會為年輕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90后、00后從他們剛懂事開始就認識了互聯網,他們是真正的網絡原生一代人。那些錄像帶里、雜志中、藍圖上的生活不再是虛妄的想象,它們開始可以成為現實。
年輕人可以走出去,把自己的生活描摹在那些「文藝而現代」的樣本之上,他們至少「相對地」獲得了一些自由,完成了一些反抗行為。
辭職休學去旅行、gap year、live house常客,這些標簽化的特質,讓青年人們得以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自由」,某種程度上達成匹配。
如果說,上一代人是反抗的「觀看者」,那他們就是反抗的「踐行者」,是走在反抗路上的一群人。他們用自身的行動,在暗中呼應著《悟空傳》中描寫的孫悟空的反抗。
可是現實始終還是殘酷的,它回應給這些年輕人們以冰冷的表情,就好像黑色電影中那些總以陰影回應主人公的城市們一樣。
想想最近在北京房價跳漲下瘋轉的「都市吞噬年輕人創造力」的一類熱帖話題,年輕人最終還是會落回現實的漩渦中,他們迅速發現,背包旅行、辭職去遠方帶給他們的「自由」,可能是一個幾分鐘就會破滅的泡泡。
但反抗并不是無謂的掙扎,而是越戰越勇的信念,就算你打不敗環境,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變得強大。
這就是《悟空傳》的反抗精神讓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得到共鳴的原因。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有他們需要反抗的東西。往遠了說,國外六、七十年代的年輕人喜歡搖滾樂、重金屬,參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這可以算是他們反抗的行為。
那中國今天的年輕人,舉個例子,扮作殺馬特,染個頭,穿個奇裝異服,其實也是對主流審美的反叛,我們沒有資格去嘲笑這一點。
所以西方有人說「千禧一代」(約等于國內的80后、90后)是被消費主義的蜜糖泡得喪失斗志的一代人,這是很大的誤解。今天的青年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各種枷鎖的反抗,但在日益固化的社會里,這種反抗勢必不能像三四十年前的人一樣魯莽沖動,它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變化。
孫悟空作為古代神話中最具抗爭英雄的一位偶像,他的反叛性在不同的時代,化為了不同的表現形式。《西游記》里的悟空不受天界佛道的約束,而《悟空傳》中的悟空,就是當代年輕人心目中最偉大的英雄,他敢愛敢恨,有情有義,他失敗了就像我們自己失敗了。
可能今何在寫作時也沒有意識到,若他的讀者是熱血少年,定會醉心于悟空的桀驁不馴;若是曾經滄海的中年人,又會感激悟空式的反抗給自己帶來的財富。
《悟空傳》點破了人生的殘酷性,能做到這一點的作品有很多,更可貴的是它既不屈服于這種殘酷性,也不憤青于這種殘酷性,相反地,它讓我們試著去理解這種殘酷性的價值。
這是真正的神話,也是真正的現實。
電影《悟空傳》的上映肯定會讓很多人喚起昔年挑燈夜讀時感受過的熱血沸騰,我們老了,我們也許被現實打敗了,但我們真的戰斗過!那我們可以無愧說一句,我也是斗戰勝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