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聞
茶館書場,是我國曲藝表演藝術的搖籃,承載著一代人的美好記憶,見證著傳統曲藝的興衰。鼎盛時期,杭州有書場100多家,說書藝人100余人,而如今,杭城書場所剩無幾,杭州市拱墅區大關的“百姓書場”是其中之一,目前仍在每天堅持,受到聽書迷的追捧和喜愛,2014年,被認定為第一批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基地。
依托社區的百姓書場屬于公益型書場,在傳統曲藝普遍式微的大環境下,它的生存現狀如何,又將何去何從?為此,專題對百姓書場進行了實地走訪調查,與街道、社區、書場管理者以及說書藝人、聽眾進行了訪談,了解百姓書場真實生存狀況及面臨的問題,通過對百姓書場個案分析,探究公益型書場生存發展出路。
一、百姓書場基本狀況
杭州市拱墅區大關街道西一社區西八苑開設書場已經有十余個年頭,一開始每周一場,到2006年,正式掛牌“百姓書場”,逐漸形成規模,穩定為每日一場,在大關及周邊區域具有較大的影響。百姓書場是典型的社區主辦的公益型書場,相比其他類型書場,具有幾個特點:
(一)社區騰出場地,環境設施簡陋。百姓書場設在社區老年活動中心二樓,社區專門騰出了一間最大的會議室,進行了設計和改造,重新裝修后作為固定的活動場所,可容納60人左右,配備了1名專職管理人員,另外社區圖書室1人兼職輔助。為了容納更多的聽眾,書場內座位設置較為擁擠,對方通風、衛生等條件也都較為簡陋。
(二)服務廣大群眾,依靠政府扶持。百姓書場定位為公益性質,收費低廉,服務周到,書場的票價僅是茶水費,原來是每人一場2元錢,2010年為提高說書藝人的收入,調至每人2元5角,2013年開始,為了留住藝人和聽客,2元5角的茶水費不漲,社區再貼5角,按每人3元的標準給說書藝人。書場一年365天,除了年三十停場一天外,每天下午1點到3點,準時開講,風雨無阻,天天如此。
聽大書已成為大關地區居民們,特別是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極大程度豐富了中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區通過百姓書場把居家養老做到實處,也打響了社區的文化品牌,2010年,百姓書場被評為浙江省優秀社區服務項目。
(三)書目輪換開講,聽眾相對固定。百姓書場演出的曲藝形式是杭州評話(俗稱說大書),以演出長篇傳統書目為主,每部書目可連續演出一個月,長的甚至可演三個月。開講之前,書場的管理人員會先貼出預告,介紹下期的說書藝人、書目內容及演出時間。書場先后聘請李自新、王超堂、張祖春、陳步洲、陳如泉、朱劍萍、吳耀祥等多位民間說書藝人,陸續開講《三國演義》《精忠岳傳》《大明英烈傳》《水滸傳》《說唐》《乾隆皇帝下江南》等四十余部優秀歷史長篇書目,還有《家》《春》《秋》《紅巖》等現代題材的書目。聽眾從開始的寥寥數人到現在日平均50多人,最多時人數達到83人,由于場地限制,加座位置一直排到樓梯口。百姓書場聚集了一批“鐵桿”聽書迷,有許多從江干、余杭、塘棲、閑林、蕭山等地慕名而來,天天趕過來聽杭州評話,70%是常客。初步統計,到目前,演出的杭州評話達到3000多場,聽眾達15萬人次。
(四)結合社區工作,組織專場活動。除了說傳統的大書外,百姓書場還融合中心,推陳出新,組織了許多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百姓的活動。春節前開辦迎春書薈,說書藝人把自己最好的長篇選回書目展演給廣大聽眾,每位藝人上演30-40分左右,3、4位說書藝人同臺演出2個多小時的選回精品書目;勞動節、國慶節都舉行杭州評話書薈,演出現代新書目選回,如《楊子榮打虎上山》《真假胡彪》《上海三大亨》等等;還組織廉政說書評話專場,集中主題用“串燒”演出的形式,邀請著名評書藝人聯袂出演,通過《和珅反貪》《陸績審案》《潘楊案》等廉政小故事的演繹,向社區居民群眾及書迷們宣傳廉政知識,傳播廉政文化;為慶祝運河申遺成功一周年,組織了“運河邊的故事”專場演出,講述轄區內《拱宸橋奪碼頭》《賣魚橋傳說》等故事。這些穿插的活動豐富了書場表演方式,活躍了氣氛,得到了聽眾的一致肯定和好評。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生活節奏變快,文化娛樂形式層出不窮,聽書的人少了,書場正逐漸退出老百姓的生活。百姓書場是現存書場狀況的一個縮影,生存和發展面臨種種困境。
(一)“人”的問題,影響書場生存的最大難題
盡管百姓書場每天都擠滿聽客,但現實不得不令人擔憂,臺上和臺下坐的都是白發老人,幾乎找不到年輕面孔。書場的管理者也在說,按現在的情況,書場再撐個4、5年還沒問題,以后就不好說了。
一是說書藝人沒有年輕傳人。目前百姓書場經常性能開講演出的僅5位藝人,年紀最大的82歲,最年輕的也已經50歲。學習曲藝需要癡迷這一門表演藝術的熱情和幾十年的真功夫,且收入不高,一場演出才一百多元收入,在百姓書場說書藝人中,目前還有2位是低保戶。在如今經濟社會,立志從事這一行業的年輕人很少,偶爾冒出來幾個,也都因為各種原因半途而廢了。曾經有個來百姓書場的小伙子非常有興趣學習評話,也蠻用功,但由于天賦原因,師傅也擔心耽誤他前途,也只得鼓勵他去另尋工作。
二是聽眾缺少年輕人。目前,百姓書場聽客的平均年齡70歲,聽書品茶會友,是老年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和娛樂方式,也是一種回憶,很多鐵桿聽書迷就是從霞灣巷書場拆遷后跟過來的。年輕人缺乏傳統曲藝的熏陶,現在娛樂方式多元化,電視網絡越來越發達,書場聽大書更沒有吸引力。再加之書場演出書目為長篇,帶有很強的連續性,且每場演出時間長達2、3個小時,忙碌的年輕人想聽也未必有時間。
(二)“經費”問題,限制書場發展的因素
百姓書場屬于公益性質,由于聽書的都是老年人,對價格很敏感,茶水費也不能隨便提高。書場自身沒有盈利能力,經費基本靠政府扶持,但也捉襟見肘。社區提供了免費場地,幾乎承擔了管理人員工資、茶水、電費等基本開銷,為了留住說書藝人和聽眾,還想著各種法子送關懷溫暖,社區每天給說書藝人15元的午餐補貼,逢年過節發個紅包、水果;每年春節期間,書場免費開放三天,并提供金桔、瓜子等零食,夏季高溫時節,免費給聽眾贈送冷飲。社區每年在百姓書場的投入至少要8萬元左右,負擔已經較重。由于經費有限,書場盡量能省則省,桌子椅子已經老舊了,還繼續在用,空調效果不好也將就著用。百姓書場只能寄希望于能夠得到更多的扶持資金,可以更好地服務于百姓。
(三)“創新”問題,制約書場發展的瓶頸
書場演講的大多是傳統的大書書目,目前缺乏會創作的曲藝人才和創新動力,局限了杭州評話的發展,很難擴大受眾群體。由于地域方言的原因,也限制了部分受眾群體,即使同在拱墅區的行政區域內,如康橋地區的人就不一定能欣賞杭州評話,更何況由于人口流動性的驟增,杭州方言逐漸處于弱勢。而以杭州話演繹的杭州評話,是用杭州方言的語音、語調、語匯作為其敘事的本質特性和藝術特征的,是該曲種的根基,是不容更改的。因此,既要創新,又要把握創新的度,既要繼承傳統,又要與時俱進,這對書場和藝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書場生存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百姓書場能夠紅紅火火地開辦到現在,一是離不開政府的扶持,書場歸屬社區老年活動中心,納入社區文化活動項目,能夠使用一部分社區文化活動經費,還得到了拱墅區文廣新局和大關街道的經費扶持,這是書場能夠堅持至今的重要原因;二是離不開說書藝人的堅守,不計報酬得失,憑著對杭州評話的感情和對自己職業的追求,說書藝人撐起了書場的一片天;三是離不開廣大聽書迷的不離不棄,他們均是年長的基層老人,不管倒幾輛公交,抑或騎幾十分鐘自行車,無論嚴寒酷暑,還是刮風下雨,每天準時出現在書場,場場爆滿,給書場和傳統曲藝以信心;四是離不開一批默默無聞的志愿者,比如書場的志愿管理者和最初的組織者楊學廣,退休后一門心思撲在書場,他不但不拿一分錢報酬,還每天自掏腰包買票聽書。志愿者們的無私奉獻和辛勤付出,為書場提供了優質的服務。
公益型書場不必為尋找市場出路而奔波,需要的是營造傳統曲藝生存發展的環境和土壤,擴大受眾范圍,培養潛在聽眾,推動后續發展力量。書場要優化發展,需要書場自身與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必須依靠有效合作,做好結合文章。
(一)與項目保護單位合作,實現傳承與傳播相結合。書場的命運是與傳統曲藝項目捆綁在一起的,“杭州評話”項目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目前書場面臨的問題也是項目所要解決的傳承人和曲目的問題。百姓書場雖然場地不大,規模不大,但它是普通群眾享受精神生活的場所,它擁有熱愛鄉土文化的受眾。保護單位可以把這里作為培養杭州評話藝術人才的搖籃。加強書場與保護單位的資源融合互動,建立合作發展體系,將有助于推動整個行業的興盛。保護單位可以為書場提供優秀的演員和優質的曲目,書場可以為項目和傳承人提供展示的平臺和載體,發揮文化介質作用,助推評話藝術的發展與傳播,實現互動雙贏。
(二)與學校單位合作,實現固定與流動書場相結合。目前書場的時間比較固定,形式相對單一,可以根據百姓的不同需求,拓寬思路,拓展范圍。可以在雙休日、晚上開設多場次演出,滿足年輕人所需,可以根據重要時節、重要活動,配合單位要求,提供專場服務。許多學校、企事業單位有場地、有意愿、有潛在的聽眾,加強書場與他們的合作,建立演出合作關系,建立聯動機制,把他們吸引過來,也可以配送過去,讓固定和流動的書場結合起來,不但可以讓更多的人參與,提升書場的傳播價值,也可以增加一部分資金補貼,促進書場的良性發展。
(三)與其它專業合作,實現傳統與創新相結合。提高書目和表演的質量,是書場生存發展的命脈。傳統曲藝具有濃郁的特色,帶有鮮明的地域烙印,書場和說書藝人都需要專家的專業指導和幫助,也需要與其它曲藝種類、其它專業門類以及其它書場相互借鑒、相互交流學習,積極促進專業合作,這將有助于推陳出新,讓傳統地方曲藝老樹開新花,讓書場在新時代重新閃耀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