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新聞編輯要把握哪些基本原則
【摘 要】廣播新聞編輯原則是指導日常編輯工作的編輯思想和行動準則。科學的編輯原則源于編輯實踐,是在堅持新聞編輯原理和廣播傳播方式相結合的基礎上,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不斷完善的。
【關鍵詞】廣播新聞編輯原則
中圖分類號:G22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272-01
廣播新聞編輯原則是指導日常編輯工作的編輯思想和行動準則。科學的編輯原則源于編輯實踐,是在堅持新聞編輯原理和廣播傳播方式相結合的基礎上,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不斷完善的。從既有的實踐出發,大致可以圍繞新聞節目生成過程,把廣播新聞編輯原則概括為以下三項。
一、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盡量擴大報道面
新聞傳播旨在反映客觀實際的發展變化,為聽眾提供各個領域的最新重要信息。但是節目時間畢竟有限,即使全天候的新聞頻率也不可能"有聞必報"。要在有限的節目時間內,既及時提供重大的、公眾普遍關心的信息,又滿足聽眾的不同需求,就必須堅持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統籌節目內容,包括恰當選擇、處理稿件和妥善編排節目。
所謂突出重點,就是對人們關注的重大事件或問題:重要的決策、部署和方針、政策,進行集中、連續的報道。也就是在一段時間內或在一次節目中,圍繞某一中心,從不同角度、運用各種體裁和編播方式,作多方位的報道和闡述。但是,集中決非“單打一”;“單打一”難免遺漏重要的或聽眾關心的新聞,時間長了就勢必導致收聽率的下降。所以,在突出重點的同時,還需要照顧多方面的因素。不能只圍繞重點進行報道。這樣就會造成因題材的單調引起收聽的乏味,播音效果就會收到很大的影響。重點與一般題材的兼顧,如同紅花綠葉的相襯,這樣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收聽率。如果在日常節目中,既有政治、經濟、科技、文教新聞,又有關于人們日常生活的適當報道;既有政治性強、富于認識和教育意義的內容,也適當提供一些知識性、趣味性強的信息,那就可以更廣泛地反映客觀實際,滿足聽眾多方面的需要,從而吸引更多的聽眾。所以,突出重點,兼顧一般,努力拓寬報道面,是新聞節目編輯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則。
二、擴大節目信息容量,提高信息質量,增強節目的輿論導向功能
所謂信息質量,就一則報道說,就是體現新聞價值標準的程度,包括新,題材本身的重要性、新鮮性、貼近性以及報道的時效性等等。就一次節目說,則指反映客觀實際的廣度、深度和速度,包括及時地提供廣播電臺覆蓋范圍內各個領域的最新信息,國內外重要的或對當地具有特殊意義的新聞,尤其是與聽眾休戚相關、為聽眾普遍關心的信息。這就要求在稿件和節目編輯過程中,既堅持從全局出發,又真正把立足點轉移到面向廣大聽眾上來,善于從聽眾最關心的角度選擇、處理和安排新聞;在體現新聞價值標準時,在堅持重要性標準的同時,把新鮮性、貼近性、時效性放在更重要的地位;深入研究實際問題,正視社會現實,在迅速及時反映報道重大的新聞事件的同時,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反映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在抓動態新聞的同時,精心組織好典型報道;在堅持以正面報道為主的問時,重視批評性報道,進一步發揮新聞的輿論監督作用。總之,擴大節目信息容量與提高節目的整體信息質量,是增強新聞節目輿論導向功能的兩個緊密聯系的方面。而從目前的新聞編輯實踐看,則有必要把注意重點適當轉移到提高節目的信息質量,為聽眾提供切實、有效的信息上來。
三、講究節目整體結構,增強聽覺效果
為適應聽的特點和需要,廣播新聞節目編排一向強調層次清楚、詳略得當、脈絡分明、結構嚴謹。但要真正落實到節目中,卻需要精心策劃和編排。這是因為編輯要把來自各種渠道的分散的稿件組織起來,使它們成為一組組相互聯系的稿件群、一個個完整的節目,從而使聽眾“看”到比較完整、統一的畫面。稿件和稿件的不同組合,往往能產生不同的意義,正確的組織、合理的編排,可以真實地反映出全局的面貌,可以抓住社會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引導人們去正確認識和處理這些矛盾;反之則可能使人產生誤解,導致完全相反的效果。所以,節目的編排過程,實際上是變分散為集中、化無序為有序的過程,是發揮稿件組合效應的過程。
新聞節目題材廣泛、信息量大,因而要特別注意配套安排,利用各種編排方法,增強播出效果。廣播新聞編輯常用的編排方法有:同類編排一把內容相近或相關的稿件排列在一起;組合編排一一把同一主題的不同體裁的稿件組合在一起;對比編排一把內容對立的稿件排列在一起,通常帶有褒貶的色彩;集納編排——一般采用專欄的方式,有固定專欄和臨時專欄兩種。這些編排方法相互配合,往往可以收到相得益彰的編排效果。
參考文獻:
[1]董凌云.電視新聞編輯工作創新分析[J].新媒體研究,2015(08).
[2]李虹穎.關于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創新的分析與思考[J].傳播與版權,2015(03).
作者簡介:
何力揚(1969-),男,漢族,哈爾濱人,本科,黑龍江廣播電視臺主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