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游客人山人海,卻不用買門票,也沒有半點喧囂;這里香火旺盛,敬香者上香卻無須花錢請香;雖然很多人說這兒很“靈氣”,但從里到外沒有一個僧人或其他人在這里給人相面、測字、算命;這里有中國佛教文化最古老的傳統精髓,這里同樣也有當今世界最先進科技作為弘法手段被運用。
這里讓中國文化漂洋過海走向世界,這里的文化融入血脈,讓兩岸同胞心靈貼得更近……這里就是臺灣佛光山。
佛光山,位于中國臺灣高雄市大樹鄉東北區,是中外聞名的佛教勝地,有“南臺佛都”之號。1967年(民國56年),由當代高僧大德星云法師率領弟子創建,是臺灣最大的佛教道場。
佛光山設立了佛教大學,以弘揚星云法師倡導的“人間佛教”學說,已發展成為臺灣信眾最多、最富盛名的佛教圣地。
自從臺灣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游以來,凡是去臺灣的大陸游客,高雄的佛光山是他們中大多數人必去的景點。
這是臺灣觀光部門的數據分析,也是大陸各大旅行社做出的實際總結:他們大都是奔著中國傳統的佛教文化而來。還有很多人更希望感悟星云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
星云大師出生于貧苦家庭,卻在全世界建起200多個佛教寺廟,創辦了數十所大、中、小學和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電視臺等;沒上過正規學校,卻成了暢銷書作家,著作被譯成英、日、德、法等十幾種文字;沒學過建筑,卻憑一筆一尺,設計出氣勢恢宏的“人間佛國”……
一句承諾,信守一生
1927年,星云大師出生在江蘇揚州一個名叫江都的小鎮,原名李國深。母親告訴他,他出生時半邊臉是紅色的,半邊臉是白色的。母親認為生了一個妖怪,幾乎不敢撫養他。過了一段時日,他才逐漸恢復和正常嬰兒一樣。他從小家里貧窮,母親多病,父親是一位樸實的農民,介乎農商之間。父母生養了4個兒女,他上有一兄一姐,下有一個弟弟。
星云大師三四歲時,跟著外祖母學會念《般若心經》,還和七八歲的姐姐比賽吃素。他沒有進過正式的學堂,但背下了家鄉寺廟墻上貼的《三世因果經》。“我一生別無長處,所幸對文字有種莫名的興趣與親切,童年時家中長輩忙于生活,無暇對我施以言教,許多觀念是自己在文字中領略和獲取的。”當時物質匱乏,還不能真正地寫日記,他就將一日所思、所記記在心里,“睡前我會將一日所得在心里溫習一遍,如此也養成了思考和反省的習慣”。
星云大師最感激的是父母的生養,不但給了他一個健康的身體,最重要的是給了影響他一生的性格。他說:“我從小就不是一個喜歡苦惱的孩子。”母親雖然不識字,但對于因果、忠義的道理了然于心。他至今還記得和母親的對話:“母親,您的衣服破了。”母親回答:“不是破,是布不夠?!睙o論環境多么惡劣,母親的心態總是很樂觀。1994年4月,星云大師第三次赴大陸探親,他來到南京母親的住處,依偎在她的床前,聽從母親的教誨。“我告訴母親,我在臺灣有萬千聽眾,但來到南京,我是您的聽眾。母親眼中掠過一絲笑意,她說:‘講經的人不一定能得道,聽經的人反而個個都能得道。好一句智慧之言。母親將自己做的十幾雙襪子放到我手中,我對母親說:‘我一雙襪子能穿一兩年,您為什么給我這么多?母親回答:‘兒子?。∧憧梢曰畹?00歲!母親就是這么一個善于贊美別人的人?!?/p>
自出娘胎,饑餓就常常伴隨著星云大師,但正是饑餓,讓他從小懂得承擔和關愛。他對童年兩件事記憶深刻:一是為了幫父母減輕負擔,他早晨去撿狗屎,下午去拾牛糞,回來做成肥料賣錢,貼補家用;二是他喜愛小動物,常常蹲下來給需要“過河”的螞蟻搭橋,也會因為鴿子走失而擔心得夜不能寐。
1937年,星云大師的父親外出謀生,此后兩年杳無音信,生死未卜,憂心忡忡的母親帶他去南京打聽父親的下落。路上,他偶遇南京棲霞寺的知客師,知客師隨口問道:“你是否愿意做和尚?”他憑直覺答了句“愿意”?!安坏桨雮€小時,棲霞寺住持志開上人派人來找我。‘聽說你要出家,就拜我做師父好嗎?我信口說出‘好。一句承諾,我就信守了一生。”
黑名單上的學生
1939年春天,12歲的星云大師在南京棲霞寺剃度。出家時,師父志開上人替他取名“今覺”,意為今天覺悟。后來,他偶然在《王云五大辭典》中看到了“星云圖”,上面的解釋是:“宇宙未形成之前,無數云霧狀的星體結合,又大、又古老、又無際?!彼浅P蕾p這種寬廣、浩大又無邊的境界,也自許在黑暗中給人光明,于是他把法號改為“星云”。
星云大師剃度時,南京已淪陷于日寇之手?!罢昕箲鹌?,日軍的騷擾,難民的流徙,加上漢奸、‘和平軍的敲詐,我們只有艱難地與環境作生死搏斗。”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美軍開始轟炸南京的日寇,轟炸時劇烈的震動,把睡在上鋪的星云大師整個人震落到地板上。“我經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跪在佛堂里,向佛陀及觀世音菩薩祈求獲得聰明智慧。這種祈愿增加了自己的力量,增長了自己的信心。所以出家70多年來,一個甲子還多的歲月,祈愿一直是我每天必有的修行?!?/p>
當時,棲霞寺里以粥代飯,經常一個月吃不到一塊豆腐一碟素菜,正處于長身體時期的星云大師仍然與饑餓為伴,“但是想到時代的艱辛、師父的難為,心中的感念使我忘卻了饑餓之苦,就這樣我養成能忍的習慣”。
經歷了艱難的“成長時期”,星云大師步入了“閱讀時期”。最初,他在棲霞寺的佛學院學習,全班約有50個學生,他是最年幼的。“那時候我愛看小說,成了黑名單上的學生,老師認為,不用功閱讀經論、只沉迷于小說的學生,是一個沒有出息的人。東西方的小說、文學作品、歷史傳記,我讀得津津有味。例如《水滸傳》里的一百零八將,他們叫什么名字,是什么綽號,用什么武器,穿什么衣服,我都如數家珍。甚至我還列出三四十人,覺得他們不夠資格當一百零八將中的好漢。對于《三國演義》把關云長、張翼德、趙子龍、黃忠、馬超列為‘五虎將,我認為最為公正。當中尤以趙子龍那種不計較、不比較、不鬧情緒,只一心輔佐劉備的精神,最為我所欽佩?!?
星云大師在棲霞寺度過了7年歲月,后來去常州天寧寺做了行單(苦工)。不久又轉到鎮江焦山佛學院。20歲時,他離開焦山佛學院,結束學習生涯。他先到了宜興白塔山大覺寺,在白塔國民小學服務不到兩年,之后又到南京華藏寺,參加同學們發起的佛教革新運動。然而時局動蕩,內戰開始,已經不容他有所作為?!耙虼?,在得到家師志開上人的允許后,我簡單帶了幾件換洗衣服,帶領70余名青年同道,以參加僧侶救護隊的名義,就這樣渡海來到了臺灣?!?/p>
和警察捉迷藏
1949年初到臺灣的情形,星云大師用“人地生疏”、“走投無路”8個字來形容。“那時,由陳辭修(陳誠)先生主政的臺灣,政治情況惡化,當局嚴格查管不明人員的流動,我也遭到警察逮捕,被關在桃園的一座倉庫里。還要感謝孫立人將軍的夫人孫張清揚女士以及‘立委、‘監委們的大力營救,我才九死一生,逃過劫難?!?/p>
說來也巧,正是他與生俱來的文學天賦幫助他渡過了難關。他先后前往桃園縣中壢市的圓光寺和新竹市青草湖的靈隱寺,靠給大和尚看守山林,生活才算安穩下來。閑暇時就伏在山中的草地上,寫下了一本《無聲息的歌唱》。他還主編《人生》雜志,并在臺灣佛教講習會教書。后來,星云大師輾轉來到宜蘭,趴在破舊的縫紉機上寫下了《玉琳國師》、《釋迦牟尼佛傳》?!爱敃r佛教不發達,為了讓更多的人學習佛法,我把微薄的稿費都用來購買佛教書籍,送給來寺里的青年;我甚至經常忍受饑餓,徒步行走一兩個鐘頭,到各處講經說法,用省下來的車費添置布教所需的用具。佛教第一次傳教用的幻燈機、錄音機、擴音器,就是我那時購買的?!?/p>
1953年春天,星云大師開始了人生中第一個關鍵時期,他在宜蘭念佛會成立青年團體,開辦文藝社、歌詠隊、補習班、讀書會,吸引許多青年來學佛。“一些兒童、青年、婦女和有神道信仰的初級學佛者,聽到弘法的宣傳喇叭聲‘咱們的佛教來了,都深受感動,紛紛到我指定的地點聚集,助長了佛法的弘揚,也提升了我傳教的信心?!?/p>
這段“弘法時期”也并非一帆風順。一次,臺北師范學院(今臺灣師范大學)邀請星云大師去講座,“海報已張貼出去,我也從宜蘭到了臺北,但被告知,學校下令取消了”。此后很多年臺灣當局不準佛教人士到學校講演。星云大師想盡辦法,他邀請日本東京大學的佛學教授水野弘元到臺灣的大學講演?!半m然他是一名僧侶,但也是國際知名學者,臺灣的大學沒有辦法拒絕。我心想,臺灣的土和尚你們不歡迎,日本的東洋和尚,總該可以了吧!”
“最棘手的是與警察捉迷藏。”一次,星云大師在桃園縣龍潭鄉一個村莊布教,廣場上有數千名聽眾,大家正聚精會神地聽著,突然傳來警察的聲音“下來,下來!”警察要求他“立刻解散,停止講演”?!拔艺f,不行呀,是我邀請大家來聽講的,你要我停止講演,那你自己宣布,你去叫大家解散。警察當然不敢上臺宣布講演停止。只有低頭垂首,不再講話。我趁此機會又上臺繼續講?!?/p>
他說,另一件煩惱事就是各種應酬。“每次開會,人家要我參加,如果我不出席,他們會說我不跟他們合作。此外,經常有人請客,一人請客,相繼就有多人回請,常常一連十天半月沒有回寺吃飯。如果婉拒,他們就說‘你看不起我。尤其那時來自海外的賓客很多,經常要到飛機場迎賓送客,如果不應召而至,他們又說‘你不幫忙?!?/p>
星云大師覺得如此下去,終非久遠之計,他開始考慮“定居”高雄。
16年苦心營造佛光山 畢生致力文化教育
星云大師選擇了佛光山。佛光山原是一座荒山。1967年,一對越南華僑夫婦借錢跟人合伙買下這片百多畝的山坡,欲建一所海事專科學校,后因雙方意見不和,計劃夭折。此處土壤貧瘠、高低不平,無人愿意接手,越南華僑一家頓時陷入絕境。他們輾轉找到星云大師,求他買下這塊地,否則他們還不了錢,只有一死了之。星云大師慈悲為懷,伸出援手。他也考慮到在臺灣還沒有屬于自己的寺廟,“難覓容身之地”,若能在這個窮鄉僻壤建一個落腳點,也是一舉兩得。
“連鬼都不來的地方,誰會來這里?”當星云大師帶弟子們來到這里察看時,無人響應他,弟子們連車都不想下。星云大師獨自下車到山上勘察,親自動手規劃設計,最終感動了弟子們,并得到各方支持。“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窮的地方、苦的地方、不值錢的地方,沒有人要,沒有人跟我爭,我終于可以來發揮了?!?/p>
1967年5月16日,佛光山開山建設。此時星云大師正好40歲。他最初是想設立佛教學院,為佛教培養弘法人才。后因發展需要,除了安頓僧侶外,還創辦了各種佛教事業?!拔抑雷约簯撘M入為佛教創造歷史的階段了,于是為佛光山訂立四大宗旨: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我制定佛光人的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我把青少年時期醞釀在心中的理想慢慢落實,‘人間化、現代化、生活化的人間佛教就這樣確立了?!?/p>
為什么要創立“人間佛教”?星云大師接受《環球人物雜志》采訪時說道:佛教本來都很好,不過流傳久了以后,就有一些不同。現在的問題是,佛教都到山里去了,似乎成了寺廟所有,我要把佛教帶到家庭,與社會接觸。還有,過去講佛經,都談玄說妙,動不動天地怎么樣,對人沒有用啊,我要把它落實到人的生活里來。所以我想改革,把佛教人間化、現代化、生活化。
“人間佛教”就是家庭里父慈子孝,社會上人我和諧,國際間平等和平,人人本著佛法的慈悲智慧,彼此尊重包容,歡喜融合,真心實意相待,共創圓滿自在的人生。
從40歲到50歲,正是佛光山的初創時期,星云大師在自己衣食無著的情況下,籌辦大專佛學夏令營;在開山建寺萬般辛苦的情況下,設立普門高中、西來大學、南華大學和佛光大學,“以教育培養人才”。1977年,佛光山成立“大藏經編修委員會”,重新編印了《佛光大藏經》,還邀請幾名大陸學者將藏經翻譯成白話文,出版了《中國佛教經典寶藏》。
渴望國際化之后的回歸
1986年,當佛光山的硬件建設和弘法事業稍具規模時,他宣布退位。“我的退位是希望對‘世代交替的傳承做個示范。那年我59歲,正在身強體壯的時候,外界一時不明所以。其實我在佛門里,自懂事以來,就決心不擔任住持,也不做行政事務僧,我自認為應該以弘法為職,所以對文化教育樂此不疲。”
如今的星云大師可謂“無官一身輕”。的確,他不用管事,因為他已經管住了僧眾的心。
當佛光山日漸興旺,走上了“國際化”道路時,星云大師又想到了“回歸”?!艾F在世界佛教需要本土化,推動本土化的佛教,成為我人生的另一個關鍵時刻,也是我晚年最大的愿望?!倍袊鸾痰摹氨就痢保翢o疑問在大陸。慈容法師說:“星云大師一生什么事情都能放得下,只是對于海峽兩岸的情況非常關注,我們能看出他這種情感是發自真心的。他之所以這樣關心,是因為他感到自己的年紀已經大了,體力已經不夠了,他希望早日看到兩岸統一。”
回首自己一生的歷程,星云大師感慨地說,真像是夜晚的星星,光芒雖然弱小,但總是努力地在閃耀;又像天上的白云,盡管飄浮不定,但是在無限時空中,一顆顆星星,一片片白云,所結合起來的“星云”,卻能夠超越時空,亙古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