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銘洋 武俠 張清偉
摘 要:科技的發展帶來人類的進步,在科技發展的背后有三個推動力:社會的經濟發展,國家的國防建設,以及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人類自古以來就睜大眼睛觀察者外面的世界,探索者日月星辰的運行。“二戰”以后,世界維持了大范圍的和平,使得人們有條件去開發更多的科學探索活動。經濟迅速的發展,人們進入了高速信息化時代。
關鍵詞:雷達;電子;信息技術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全球范圍內興起了第三次技術革命。這次技術革命無論從涉及的領域,卷入的地域,到變革的深度和對現在生活及未來的影響,都是前所未有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二戰”促進了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如果說,前兩次技術革命都是動力革命,那么第三次技術革命則是一次信息化的革命。在此之前,即從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起,興起了一場新的物理學革命。這次革命發現了電子,放射性,激光,建立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和原子能物理學,為后續的技術革命奠定了基礎。“二戰”后誕生的信息論,控制論和系統論等橫斷科學則為第三次技術革命提供了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科技帶來進步,改變社會。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空前發展,促進了現代經濟發生重大的結構性轉變以及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人的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現代化。此后人類社會從機械化,電氣化時代進入了個更高級的自動化時代。第三次技術革命中產生了一大批新型工業。西方發達國家實現了高度工業化,走完了工業社會的最后歷程,而進入信息社會。信息社會到來的時代被稱為“知識經濟時代”。20世紀末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和軟件產業的興起,是知識經濟開始形成的標志。知識經濟發達程度的高低已成為各國綜合國力競爭中的成敗關鍵所在。
人類進入了一個無線網絡系統的高速信息化時代。
說到“二戰”促進了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雷達”就是個很好的代表。它就是個典型的“二戰”催生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開戰前夕,誕生了電子新系統——雷達。
雷達是集中了現代電子科學技術各種成就的高級系統。眾所周知,雷達已成功地應用于地面(含車載),艦載,機載方面,這些雷達已經在執行著軍事和民用任務。近年來,雷達應用已經向外層空間發展,出現了空間基(衛星載 航天飛機載宇宙飛船載)雷達。同時雷達也想向空間相反方向發展,出現了各種探地雷達,它已經用或將要用于探雷,資源勘探,地下構造“窺探”,地面危險物品偵查等方面。
雷達的基本原理是:發射機產生電磁信號(如正弦波短脈沖),有天線輻射到空中。發射的信號一部分被目標攔截并向許多方向再輻射。向后再輻射回到雷達的信號被雷達的天線采集并送到接收機。在接收機中,該信號被處理以檢測目標的存在并且確定其位置。當雷達波形為重復脈沖序列式,通常采用一部天線以時間分割基礎進行發射和接收。通過測量雷達信號到目標并從目標返回到雷達的時間,得到目標距離。目標的角度位置可以根據收到的回波信號幅度為最大時,窄波束寬度雷達天線所指的地方而獲得。如果目標是運動的,由于多普勒效應回波信號的頻率會漂移。該頻率漂移與目標相對于雷達的速度(也成徑向速度)成正比。多普勒頻移被廣泛用于雷達中,作為將所要的運動目標從自然環境,如陸地,海面或雨反射回來的固定“雜波”回波中分離開來的基礎。雷達也可提供有關正在被觀察目標的特征信息。
雷達通過將能量輻射到空間并且探測到由物體或目標反射的回波信號來工作。返回到雷達的反射能量不僅表明目標的存在,而且,通過比較接收到的回波信號和發射信號,就可確定其位置和獲得其他與目標相關的信息。雷達可以在遠或近距離,以及在光學和紅外傳感器不能穿透的條件下完成任務。它可以在黑暗,薄霧,濃霧,下雨和雪時工作。其高精度測距和全天候工作的能力是其最重要的屬性之一。
雷達的種類也分為很多種:連續波雷達,單脈沖雷達,邊掃描邊跟蹤雷達,脈沖多普勒雷達,相控陣雷達,數字陣列雷達,脈沖壓縮雷達,天基雷達(SBR)系統,合成孔徑雷達,雙基地雷達,超視距雷達,超寬帶雷達,毫米波雷達等。
隨著時間的推移,雷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不過它的主要運用領域依然是以下幾種:
第一,空中監視(遠程預警,地面控制的攔截,武器系統目標截獲,測高和三坐標雷達,機場和空中航線監視)。
第二,空間和導彈監視(彈道導彈告警,導彈截獲,衛星監視)。
第三,表面搜索和戰場監視(海面搜索和導航,港口和航道控制,地面測繪,入侵測試,追擊炮和火炮定位,機場飛機跑道控制)。
第四,跟蹤和制導(高射炮火控,表面火控,導彈制導,靶場測量,衛星測量,精密進場和著陸)。
第五,氣象雷達(降雨和風的觀察和預測,氣象回避,晴空湍流探測,云能見度指示器)。
第六,天文和大地測量(行星觀測,地球勘測,電離層探測)。
雷達雖然發展得非常迅速,但是隨著對科技的要求越來越高。它也具有局限性。面臨著以下問題:快速應變的電子偵察及強烈的電子干擾;具有掠地掠海能力的低空,超低空飛機和巡航導彈;使雷達散射面積成百上千倍減少的隱身飛行器;快速反應自主式高空反輻射導彈。因此,對雷達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雷達界已經并在繼續開發一些行之有效的新技術。
電子信息技術不止有雷達,還有許許多多的新發現,涉及了眾多的領域 ,可以說是電子信息技術帶動了我們這個社會的發展。就我們身邊而言,現在我們在家看到的電視,電腦,音箱……出門看到的大大的廣告電子屏都屬于電子信息技術。它包圍了我們的生活環境,滲透到我們日常中的點點滴滴。
這是個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全世界都在致力于發展科技,我們也不能落后。在古代機械的發展中,中華民族曾有過輝煌的紀錄。但在近代的工業文明中卻不見了我們的蹤影。在隆隆的機器轟鳴聲,崛起了大不列顛和德意志。“二戰”后美國獨占鰲頭。曾經的我們落后了別人,現在就要迎頭趕上。一個民族在凄風苦雨中要振奮精神,在振翅高飛是要保持清醒。
我們的生活隨著科技進步變得豐富多彩。高新技術發展得越來越快。電子信息技術是聯系各行各業的一個橋梁,發揮著尤為重要的作用。我國也加大了科技的投資力度,大力支持科學技術的研究。就目前而言,在各行各業我國科技取得了飛躍式的進步,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電子信息技術作為當今新技術革命的核心應該進一步加大它的變革和完善,從而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張奇雯,劉忠義.淺談認知雷達[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4(20).
[2] 杜吟吟.淺析電子信息工程中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
作者簡介:秦銘洋(1995—),男,遼寧沈陽人,沈陽理工大學學生。
武俠(1996—),女,遼寧朝陽人,沈陽理工大學學生。
張清偉(1995—),男,重慶人,沈陽理工大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