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網絡信息與傳播新秩序中國媒體的角色
郭金玉
摘 要:隨著當代社會組織形式和信息傳播方式的變化,主流意識形態不再僅僅通過各種組織和行政力量來推行,更多地要通過大眾媒體來傳播。以高超的政治藝術有效調控大眾媒體,引導社會輿論,用主流意識形態來整合多樣化的思想觀念和社會輿論,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至關重要。在發揮傳統媒體作用的同時,著力抓好互聯網、手機短信等新媒體的運用和管理,使之成為意識形態工作的新平臺,搶占思想輿論陣地的制高點。
關鍵詞:信息傳播;秩序;互動;導向
中圖分類號:G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4-0286-01
進入21世紀以來,媒體除了人們傳統意義上認知的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媒體以外,網絡媒體被人們稱之為“新媒體”,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深刻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聞媒體要堅持為公共利益、公共理性和公共信心的服務導向和社會責任,積極構建公民與社會、公民與政府交流互動的輿論平臺,打破權力單向運行模式,拓寬權力監督制約渠道,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為社會不同階層、不同利益主體的話語權提供機會,特別是充分利用新媒體建立一個常態化的政民互動機制,包括電子政務、網絡問政、政務微博等多種渠道和方式,建立政民之間良好的互動互信、包容合作關系,協調公共利益,維護社會公正,推進民主政治進程,促進社會全面發展。
一、營造良好媒體生態
盡管建立新的世界傳播秩序已經被相關行業理論界提出多年,但關注點卻集中在政治和理論范疇內,對媒介自身所存在的問題關注較少。雖然政治影響是建構信息傳播新秩序的深層原因,但是最直接的動力卻在媒介自身,尤其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今天,已經為每個人的介入敞開了大門,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并且自主選擇有意義的信息來接收。
學術領域也應該從理論研究轉向應用研究,并且減少學術政治化色彩,如果說將世界信息傳播秩序放在以理論研究為主導的政治視野下來解決,其進程和效率通常會低于以應用研究為主導的媒介領域。當今世界,新聞媒體無孔不入,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但不管有多少錯綜復雜的信息,讀者、受眾在一條信息面前,總還是要看一看黨報怎么講,國家廣播電臺、電視臺怎么說,也就是說,就新聞的權威性和信息的可靠性而言,讀者、受眾相信的還是黨報黨刊、國家電臺、電視臺和它們興辦的網站,特別是在發生重大事件的時候,讀者、受眾的態度更是傾向上述主流媒體。
二、搭建媒體與受眾的互動平臺
新聞媒體要樹立現代傳播理念,注重對象化、分眾化、互動化傳播,杜絕會議報道程式化、主題宣傳概念化、政策解讀生硬化、典型報道扁平化、熱點剖析淺表化等現象,提高與受眾話語體系的彌合度,提高引導藝術,把握好引導的時效性,增強感染力、親和力和吸引力。
一是報道視角平民化,把公眾最關心的問題與中心工作結合起來,深刻體現公眾的意愿和呼聲,真正發揮媒體的社會公器作用;二是抓好傳媒語態傳播,用通俗化、大眾化的語言去揭示、解讀新政策、新命題、新理論,內容上“接地氣”,思想上“通人氣”;三是增強與受眾互動,深入基層,體驗民生,了解受眾需求;四是主動介入社會重大事件,搶占輿論制高點,秉承客觀公正的態度,引導公眾理性思考和認識問題;五是統籌網上、網下兩個“輿論場”,“同頻共振”,形成輿論合力,彰顯主流價值,倡導社會互信,凝聚社會共識;六是扶植和培育弘揚正能量的“網絡意見領袖”,影響公眾,引導輿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新聞輿論工作的“成風化人”作用極具現實性和重要性。所謂“成風化人”,其實就是在做意識形態的“建構”工作,只有沉心靜氣,才能達到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目的。在眾聲喧嘩的輿論場,理性往往成為一種稀缺“資源”,這既為虛假信息提供了傳播土壤,也給意識形態領域的沉渣提供了容身之所。要想澄清謬誤,就要苦練“內功”,修煉至“眼到”“心到”“筆到”的境界。“新聞宣傳工作”改成“新聞輿論工作”的一詞之變,折射出重大思維改變:從過去“我講你聽”的單向“宣傳”延伸到互聯網時代各類輿情范圍,其實更加重視了“兩個輿論場”。從“宣傳”向“輿論”轉型,表明新聞輿論更加順應傳播規律,從輿情的源頭即民眾思想方面尋找靈感與方法。
三、及時準確把握輿論導向
在新媒體時代,由于信息傳播對媒體的要求越來越高,各級主流媒體和廣大新聞工作者更需要增強陣地意識,堅持黨性原則,守牢黨媒主陣地,切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首先,把媒體在中國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到先進文化的高度來認識,提高到輿論導向的高度來認識。
其次,新聞媒體一定要堅持黨性原則和政治原則,正面宣傳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事業,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
再次,辦好新聞媒體要加強領導,針對實際聯系群眾,實現輿論監督。一是喉舌作用。要成為黨宣傳正確理論、路線、方向的喉舌。二是宣傳教育作用。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實事求是地通過事實來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教育群眾。三是信息傳播作用。要把一切有利于改革開放的信息、建議傳播給群眾和各級領導。四是輿論監督作用。新聞媒體一定要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對錯誤的、不符合改革開放大方向、人民根本利益和黨的路線、政策的事物要敢于揭露、批評,真正實現輿論監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