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十段子 對不起就沒事了趕緊給我媽 舔 干凈
俞益萍
“跟他說對不起!”我厲聲地責備犯錯的孩子,然后要求他跟對方道歉,之后,就應該皆大歡喜,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一直以來,我都是如此解決孩子間的紛爭,也覺得“先了解事件,找出元兇;然后,說對不起;最后,問題解決”是專業的問題解決模式。這個SOP直到今年校慶會被推翻。
一個外校的學生欺負班上孩子,身為班主任當然要伸張正義。先了解事件:剛詢問始末,就強烈感受到這學生非善類;進入流程二的責問:還沒使出道德勸說,這學生直接桀驁搶白:“要不然,對不起嘛!”這算哪門子道歉?我當場怒火攻心。“都說對不起了,要不然你想怎樣?”都說對不起了,按照以往模式,我好像“不應”怎樣,再怎樣就太沒風度了,但我卻氣得說不出話來。
電視節目中,壞人對好人極盡所能地蹂躪,最終盡管得到報應,但常是一句“對不起”就能獲取諒解,最后和好人一樣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無怪之前有一個學生立志當壞人:“壞了99集,最后一集痛苦10分鐘,只要聲淚俱下道歉,還不是過跟好人一樣的生活?”如果真實生活也這么處理,誰要當好人?
“對不起”應構筑在道德良知上,若孩子沒有真的悔悟,沒有真的意識到自己錯誤的行為所帶來的損失,“對不起”只是一個卸責及免于被責罰的手段。
“對不起”使用最泛濫的場景應在校園中,最有利的證據就是霸凌事件,所以被霸凌者恒被霸凌,事情將一再循環重演,如果孩子在學校學的就是這種行為模式,難保不會原封不動帶到職場及日常生活中。
那要以暴制暴嗎?當然這不是好的方式,但與其要求“以德報怨”,我想“以直報怨”才是我們應給予孩子的正確處理方式,該如何做呢?以本身的經驗提供父母參考:
1.先和孩子厘清哪里做錯了。孩子有口無心的道歉,很多時候只是懼于權威,而沒有正視或理解自己錯誤的行為。循序漸進、切入核心地引導,讓孩子能夠自省,除了導正偏差行為,也能讓孩子減少再度發生偏差行為的機會。
2.讓孩子知道他須為他做錯的事以“行動”做彌補。口頭道歉完,最重要的是行為內化,這時,適當地讓孩子付出代價是必要的。例如:欺負同學,就讓他擔任同學的守護者等具體可行的方式。
3.溝通有效彌補方式并承諾不再犯錯。如何彌補呢?有時父母師長可依照孩子情況或情節輕重做判斷、決定,但要立竿見影,還是要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懲處,這時,和孩子溝通擬定條約及向有經驗者咨詢,就是可考慮的方式。
沒有一套標準的“作業流程”適用于每個事件,但你及孩子用較明確的態度處理錯誤及修正、澄清觀念才是解題良方。孩子在事件處理中,該學習的除了導正問題行為,問題處理的能力及降低再犯的機會,才是孩子最大的習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