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來介紹
一位資深的紀錄片制作人:

柯丁丁
1995年入職東方電視臺。
長期從事紀錄片創作,任攝影、導演。現擔任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制作總監。
曾以《文物修復》獲中國電視最佳紀錄片攝影獎。
因《盛夏的果實》、《馬戲學校》兩次獲得法國真實電影節伊文思獎,墨西哥電影節最佳紀錄片導演獎。
多次參加BBC、NHK合作項目。
最近完成的4K人文地理紀錄片《西藏,自然之路》獲中國電視“金帆獎”最佳視頻一等獎。
今年二月份我們得到了富士公司兩款去年新發布MK變焦電影鏡的試用機會。MK18-55mm T2.9 和MK50-135mm T2.9。E卡口的設計,應該是為目前最流行的Sony FS7量身定制,而且極其輕便(大約只有一公斤),在FS7上也有完美的重量平衡。


這不是我們第一次接觸這兩款鏡頭。去年春天在SMG的4K培訓班上富士就拿來了當時尚未正式發售的樣品。當時心里一喜,終于有人做了我想要的產品了。去年我們頻道也采購了一套MK鏡頭,但僧多粥少,很多同事和欄目都還沒有機會進行試用。
我在95年入職電視臺做專業攝影的時候并沒有料到在之后的二十多年中會經歷如此波瀾壯闊的技術革命。
這一點我是幸運的。
從模擬到數字、標清到高清,到如今已是super35mm、4K的天下了。接下來HDR、HFR、全畫幅更會讓人目不暇接。
毫無疑問,電視在畫質上追平電影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我們迎來了影視融合的大時代。
在這個技術變革的大潮中處于比較尷尬位置的是紀錄片。
影視融合的過程中傳統的電影制作方式和理念不可避免地影響了電視,在很多地方是好事,對于紀錄片卻未必如此。

傳統的電視紀錄片拍攝方式非常獨特:單人、單機,一鏡打天下。這樣的方式使得創作者能自由、靈活地應付各種難以預見的復雜情況,它確保紀錄片真實表達的可能性。在以往電視和電影的競爭中,新聞和紀錄片是電視能夠勝出的兩大領域。
而如今,紀錄片的尷尬就在于既想搭上這輪畫質革新的快車又想保留傳統靈巧的拍攝方式。很長一段時間中,這樣的想法并不能實現。
在super35mm設備鋪天蓋地趕到時,紀錄片人痛苦地發現除了那么多對他們毫無實用性的電影定焦鏡頭外只剩下極其笨重的電影變焦鏡頭,它們有時甚至比機身還要重很多很多。

我本人在過去的四、五年中一直采用了妥協的解決方案,super35mm機身搭載單反相機的變焦鏡,這也是大多數紀錄片人無奈之舉。我想,富士這次發布的MK將會徹底改變這一現狀。
承擔本次試用的是紀實頻道的新開欄目“72小時”,這是一個30分鐘檔的短紀錄片欄目,在規定的72小時內完成某一特定公共空間里對路人的隨機采訪,它源于日本NHK的天才創意。
拍攝通常有兩路攝影機參與,Sony A7搭載55mm f/1.8定焦,應付采訪,小巧的設備旨在緩解對受訪者壓迫感,也降低攝影師長時間工作的體力付出。另外一路Sony FS7搭載富士兩款MK鏡頭,主要負責敘事及空間轉換表達。

我本人參與了該欄目《年終小結》的一部分拍攝,可惜天空不作美,正好遇上嚴重的霧霾,畫面無法顯示應有的通透。后來我的同事繼續在《美甲店》中使用了SonyFS7搭載MK變焦,由于店內空間過于狹小,這集片子只用了這一路完成。

鏡頭的輕便設計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重量甚至比我以前慣用的相機鏡頭Canon70-200mm f/2.8還要輕,它們和Sony FS7有著非常完美的重量平衡。重要的是,它們是電影鏡頭。各個焦段的一致性達到了電影的技術規范。作為紀錄片攝影,我特別看重變焦鏡頭在各焦段的性能一致性。



近年來,后期技術有了長足進步,很多由前期光學導致的畫面缺陷已經能在后期處理中得到彌補。紀錄片攝影不像其它領域的攝影師那么過分地糾結于鏡頭的色彩和反差特性,這些現在都能在后期校色流程中輕易改變。然而,各焦段性能的一致卻仍然是最重要的。


過去的四、五年,我這個用單反相機變焦頭的屌絲攝影已經受夠了這些鏡頭帶給我的種種崩潰,不同焦段拍下的畫面像是用不同鏡頭拍的,在廣角端,被攝者從畫左移動到畫右時身形會有明顯的變化。這些問題在富士的兩支MK上得到極大改善。畫質上MK秉承了富士一貫的柔和畫風,“平衡”大概是對它們比較貼切的描述,細節、色彩、反差和光學畸變等項元素比較平衡,中性的表現給后期校色提供了恰當空間。

當然,只從畫質上說MK不能在龐大的電影鏡頭群中出類拔萃。
MK的優秀之處在于保有了各項電影鏡頭性能的基礎上最大化地考慮了紀錄片拍攝的便利性。極輕的重量確保了紀錄片現場拍攝的機動性,這個特性是維護紀實敘事真實性的要點,也是紀錄片真實美學的靈魂所在。
這點也可以解釋為什么眾多的紀錄片攝影師寧可犧牲畫質也要使用輕型的單反相機變焦頭來確保拍攝機動性的原因。

MK的優點還不止于此,兩款不同焦段的鏡頭在物理尺寸上非常一致,其優勢在于在更換鏡頭后攝影師不需要調整三腳架上的重量平衡點,這個被省略掉的動作,非常有可能幫助攝影師在緊急拍攝時贏得關鍵的時間。
200度的聚焦環行程非常非常合適,大行程為精確聚焦提供便利,又不像傳統的電影頭有300度的行程,不加跟焦器無法方便地大范圍跟焦。可以說,鏡頭設計師非常懂得紀錄片單人、輕便的操機模式。
實事求是地說,這是我見到的最適合紀錄片的super35mm畫幅的電影變焦頭。

“
不過,吐槽還是有的。
雖然紀錄片攝影師是最容易接受宿命的那一類人,但同時也沒有什么能阻擋他們想要的更多。我希望畫質最好還能再銳利一點點,當然我也理解MK的應用不止紀錄片,也包括小型電影制作。還有對焦段還不太滿意,廣角如果能做到15mm就完美了。長焦也不盡興,最好再有個類似120-250mm T2.9的。
我還想要更多,期待將來富士會出全畫幅版。
”
寫這篇手記的時候我翻閱了MK的產品宣傳冊,非常同意扉頁上的那句話:
新時代的黎明。
果然,它為紀錄片帶來一縷曙光。

總之,感謝富士為我們紀錄片拍攝帶來了這樣令人心動的兩款鏡頭。
上海電視臺 紀實頻道
柯丁丁
2018-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