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評論、點贊、轉發,謝謝支持!

福爾曼的影片《飛越瘋人院》有它的特定選材,是根據肯·克西發表于1962年的小說改編而成。肯·克西的小說以瘋人院意指美國式的社會體制,反體制意味濃烈。經移民導演米洛斯·福爾曼之手,其復雜的意識形態背景給影片蒙上了一層特殊的光澤,似乎有了更多可以揣度的空間尺度。這部影片由于在七十年代中期在美國影壇的轟動效應,引起了人們的持續關注,引發了人們寓言式解讀的興趣。

從某種層面上,寓言式的非現實恰恰最能反映現實本身。而片頭段落之后,呈現在瘋人院的社會里的,是一片安詳、寧靜:在悠揚悅耳的音樂聲中,護士長溫言軟語的呼喚下,病人們排隊領藥、服藥。氣氛似乎是和諧的,光線是柔和的,病人有著充分的自由,在醫院里可以打牌,可以抽煙,甚至表現好的人有機會在醫護人員的帶領下外出。

這不是一個被關在瘋人院里才會被體制化的問題,在瘋人院之外的人呢?飛越體制了嗎?那不過是一個更大的瘋人院!在別人的導演下生活,就像《飛越瘋人院》里沒有勇氣邁出瘋人院,最終割脈自殺的比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