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浮萍
2017年你漲工資了嗎?
這是扎進無數普羅大眾心里的一句話,尤其是在影視行業聚集的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高生活成本下影視從業人員們2017年過得還好嗎,工資漲幅能夠趕上房租的漲幅嗎?
從數據上來看,影視行業平均工資并沒有上漲,2017年平均16.81萬元和2016年的17.32萬元相比,還有了一定的降幅。
這個數字是文娛商業觀察翻閱數十家影視類上市公司年報,利用平均工資=(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應付職工薪酬)/領取薪酬人數這個公式估算出主板上市公司員工2017年的平均薪酬是16.81萬。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17萬是公司總共為員工支付的費用,扣除五險一金等其他費用,員工到手肯定小于這個數。所以這只是利用年報表面數據估算,并不能精確反映公司員工待遇水平,但這不妨礙我們一窺影視行業工資的水平。

人均年薪兩極分化:員工16.81萬,高管117萬元
先來看一下工資大體的分布情況,看看影視類上市公司人均工資的總體情況。
根據我們文娛商業觀察的統計,我們將工資分為5-10萬、10-20萬、20-30萬、30萬元以上四個級別,發現雖然人均年薪有高的38.94萬元、也有低的5.33萬元,但是大部分是停留在10-20萬這一檔,有9家公司,占統計的50%。
這也符合實際情況,人均年薪10-20萬換算成月薪是8000-1.5萬元,這是大部分基層、甚至是一部分中層員工的水平,本來影視行業就是一個外表看著光鮮,實際上收入兩極分化非常嚴重的行業,與那些高管、明星動輒百萬、千萬的年收入相比,十分令人感慨。
我們之前曾經做過一個影視類上市公司高管收入的統計,發現A股影視類公司高管平均年薪117萬元,意味著高管人均年薪是普通員工的7倍。
收入差距過大不僅存在于高管與員工之間,公司之間也是這樣的,那些業績好的公司,完美世界、華策影視人均年薪都在20萬以上,而那些業績不好的,比如橫店影視、當代東方等人均工資都不高,最高光線傳媒與最低橫店影視之間相差6倍以上。
同時即使是平均線17萬元,也沒有幾個公司能夠達到的。
根據資料,只有歡瑞世紀等7家公司的人均年收入達到平均線,這意味著有11家低于平均線,低于的比例超過60%。
在我們2016年統計出來的人均年薪17.32萬元的標準線之下,實際上超過70%的公司員工拿不到這個數字,這說明2017年相比較于2016年是有一定進步的。
光線人均薪資跌幅超60%,院線集體低薪致2017年平均工資微降
雖然說2017年影視類上市公司從業者平均工資維持在17萬元左右,沒有出現明顯的增幅、甚至有微微下降,但是實際上,大部分公司的平均工資都是上漲的。

在今年納入統計的18家公司中,除了橫店影視、金逸影視2017年上市沒有數據,剩下的16家公司中,有13家公司的員工平均工資是上漲的,最高的華策影視上漲幅度超過30%,這個和其2017年的業績有關,在所有的影視公司中,華策影視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質量綜合起來是最強的。
為什么大部分公司人均工資都是不同程度的上漲,而整個行業的平均工資卻微微下降呢?
這主要是由兩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個是短時間數據異常。從數據上來看,光線傳媒的人均工資跌幅最大,從2016年人均的63.95萬元下跌到2016年人均的38.94萬元,下跌幅度高達64%,讓人十分驚訝,難道光線2017年集體降薪了6成嗎?
這種邏輯是不成立的,因為在公司正常運轉的情況下,員工工資是以平穩上漲為主,即使有跌幅也是微降,不可能有大的起伏,況且光線傳媒2015年的人均工資才31.06萬,2016年忽然躥升,偏離行業正常水平,2017年又回到2015年的30多萬,其中一定是有些貓膩,事出反常必有妖。
另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新IPO的橫店影視和金逸院線拖了后腿,其兩者的人均工資僅為5.33萬元、5.38萬元,相當于17萬元的三分之一。
為什么這兩家公司工資如此低呢?
這個和每家公司產業鏈分工是有關的。仔細看這張表格就會發現,無論是院線龍頭萬達電影還是幸福藍海、上海電影,以影院為主的公司人均工資都是低于普通水平的,院線公司收入普遍偏低。
雖然院線能夠拿到三分之一的票房收入,但是院線需要養的人也多,包括清潔工、引導員、售賣人員以及檢票人員等,每一個電影院都是一個中小企業的人數規模,這里面絕大部分都是不需要復雜勞動的工種,工資相對來說比較低。
以金逸影視為例,截止2017年末公司直營電影院149家,領取薪酬的員工總數達到驚人的4881人,平均每一家院線達到33人的規模,如此高的員工總數+數量眾多的低質量勞動者,自然攤薄了員工平均工資。
那些人均工資高的基本上都是內容制作+發行等相對輕資產、毛利率高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