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夏天
近年來,網劇市場風生水起,懸疑刑偵劇獨領風騷。從《白夜追兇》《無證之罪》到《法醫秦明》,多部高品質劇集,憑借強情節、燒腦劇情贏得點擊量與口碑上的雙豐收,在不同程度上帶領著懸疑刑偵劇的崛起。
2018年上半年,網劇《骨語》率先開播,再次掀起懸疑刑偵劇熱潮。
這部以知名法醫王雪梅的工作經歷為藍本進行改編的懸疑劇,集齊了局里各種“不靠譜”的人,講述了“非常規特案組”通力合作破獲各種離奇兇案的故事。上線至今累計點擊量17.5億,完結后每天仍有近300萬的點擊量,長尾效應凸顯。

沒有流量明星,沒有IP加持,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網劇角斗場里,《骨語》為何能以一匹黑馬的姿態殺出重圍?7月13日,《骨語》導演扈耀之做客骨朵網絡影視旗下影視人知識分享欄目——大制若娛,分享了這部劇臺前幕后的故事。
《大制若娛》是由骨朵傳媒打造的一款針對網絡影視行業從業者的線上分享交流欄目。依托骨朵強大的媒體資源支持,《大制若娛》每周會邀請一位網絡影視領域的大咖來做線上獨家觀點的分享,從投資把控、影視制作、幕后創作、宣發營銷、藝人經紀、數據分析等多維角度解讀網絡影視行業,并與業內群友們進行互動交流。

“每部作品都是不同種子的鮮花”
懸疑刑偵劇爆款頻出,有了標桿在前,“被比較”也就成為后來者的宿命。
《骨語》開播后,不論是在彈幕、還是評論區,“比較”的聲音一直絡繹不絕。被捧上神壇的《白夜追兇》,豆瓣8.2高分的《無證之罪》,以及同樣以法醫視角為破案切入口的《法醫秦明》,多部高口碑同類題材劇集都成為網友談論《骨語》時對標的對象。
“作為創作者,應該接受當前市場的這種實際情況。”對此,扈耀之態度坦然,他私底下也留意過不少網友的評論,在他看來,無論觀眾“比較還是不比較”,這都是一種正常現象。
他解釋道,“其實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是‘不同種子的鮮花’,每個作品的側重點不同、想傳遞的主旨不同,所以他們之間比較的標準是不一樣的。”

導演扈耀之,在劇中飾演公安局局長
就拿《骨語》來說,“骨語”,顧名思義,骨頭發出的語言,就是指“和亡靈對話”。在開拍前,扈耀之就計劃把它做成一部法醫職業劇,讓觀眾了解到法醫的日常,擔負起“普法教育”的任務,“我們著重突顯的是職業和其中的案件”。
與“打著職業劇幌子的愛情劇”不同,《骨語》“撩尸不撩人”,為了更好的展現故事本身的內容,劇中人物間的情感刻畫都較為克制,“不僅男女主角,里面所有人物的感情都是埋在這個(職業和案件)背后的”,這是扈耀之團隊在前期做劇本時就做出的考慮。
與男性為主導的傳統懸疑刑偵劇不同,《骨語》選擇以女法醫視角推動劇情的發展。開播以來,“女法醫人設”成為該劇最亮眼的標簽。在“獨立女性”意識覺醒的當下,有劇評人稱其對“職業女性”的展示,是切中了時代流行的脈搏。

對此,扈耀之坦言,這并非刻意為之,由于這部劇最早的創作靈感,就是以女法醫王雪梅為創作原型,所以“她的性別也就成為了必然性”。
不過作為一部女法醫視角的破案劇,《骨語》中分尸碎尸倒不少見,觀眾將其趣解為“假日消暑下飯劇”。
對于“尺度”的拿捏,扈耀之有自己的見解,他表示,在拍攝期間他就十分注重這個問題,“一昧追求畫面上所帶來的視覺刺激的話,后期一定會被刪減或者打上馬賽克,這對于整部片子最終的呈現而言實際意義不大。”所以《骨語》里的鏡頭,都是在為辦案劇情服務,更多是在營造破案氛圍,而劇情主要還是在揭露社會關系與人性善惡。
“如果一味追求視覺沖擊,還可能產生負面效果,這也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
“破案不是一個法醫職業就可以完成的”
在傳統刑偵劇里,刑警是通過分析受害人背后復雜社會關系,調查出案件真相,而在法醫視角的懸疑劇里,則是要通過尸體尋找出破案線索,《骨語》中女法醫夏螢則成了主要提供線索的人。因此,有觀眾認為《骨語》由女法醫夏螢獨立撐起了破案全程。
對此,扈耀之表示,“其實在創作過程中,一個演員來承擔三十六集的視覺主體是有困難的,我們選擇了把人物主體的功能性進行了分割。”
所以劇中破案人物,除了專注專業的女法醫夏螢外,還有挑剔組長尚桀,萬金油痕跡鑒定員李學凱,天然呆信息分析員宋咪,以及富二代心理側寫師英鳴,他們共同組成非常規特案組,通力合作,才能相繼破獲各種離奇兇殺案。

“整個案件偵破遠不是她這一個職業可以完成的,但因為我們想要呈現的是,她這個職業在案件偵破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所以她的篇幅會相對刑偵、案件分析等部分而言多一些。”扈耀之解釋道。
而對于網友提出的推理懸疑部分展示得不充分的質疑,《骨語》制片人王旭東在接受骨朵專訪時,也做出了回應。他坦言,對于一部懸疑刑偵劇,有兩條紅線不能觸碰。
“一條是不能過度展現公安人員的破案手段,這也是許多觀眾認為推理不夠完整的原因,否則是給壞人提供了反偵察的線索;第二條是不能過度展現兇徒的犯案手段,這也是避免更多人去學壞。”

所以在《骨語》里,更多的是讓女法醫通過死者的遺體說出真相,帶有一股對生命的敬畏,同時也增添了對社會問題的深思與反省部分。“對生命的尊重,對死亡者的懷念。是想讓大家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當好人。”這是扈耀之最想通過《骨語》傳遞給觀眾們的想法和理念。作為創作者,他更希望觀眾能在觀劇時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和價值所在。
對于“《骨語》是否還有第二季?”這個劇迷們最關注的問題,在分享結尾,扈耀之透露,“如果有第二季,我希望能在未來的創作中能做的越來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