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9 14:46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嚴粒粒

我在電影院,親身經歷了《邪不壓正》的兩極化口碑。
忘了看到哪兒時,我睡著了。迷迷糊糊醒來,身邊觀眾看得入迷,發出陣陣笑聲。
原本是忌憚姜文的口碑,后來上網一搜,松了一口氣:兩個小時電影里,有人贊嘆“很姜文”;也有人“莫名其妙”。一時間,“姜文走下神壇”的評論鋪天蓋地。
眾多爭議的論點,基本圍繞“講不好故事的電影是不是好電影”這一問題展開。而問題根源,很大程度上因為電影里充滿了歷史隱喻。有人數過,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全片少說20個“彩蛋”難免成為觀眾的閱讀障礙。
姜文是個對“約定俗成”有抗爭的人?!缎安粔赫泛艽蟪潭壬细淖兞嗽≌f《隱俠》敘述重點。那些老北京鄉愁與舊韻是點綴,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故事才是主菜。
到現在為止,少有一位中國導演的作品,像姜文的一樣,能夠提供如此多向度的讀解空間。難怪看完電影,我滿腦子都是悵然若失:這電影,我怎么看不懂呢?
于是,我開始四處搜索解讀。漸漸地,探索背景知識也成了看電影的附加樂趣:
李天然入職協和醫院不久就碰上了一具尸首的檢查,這就是歷史上確有其事的“帕梅拉案”;裁縫巧紅在電影里背負著血海深仇,這個人物的原型,是因刺殺孫傳芳名震一時的巾幗英雄施劍翹;片中根本一郎明面上開辦書屋,實際上販賣鴉片,恰恰正是日本當時號稱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欺騙行徑……
甚至我還發現一個與電影詮釋不甚相同的證據:梁啟超的右腎恐怕沒有割錯。他曾在《晨報》上發表文章表示:“右腎是否一定要割,這是醫學上的問題,我們門外漢無從判斷。據當時的診查結果,罪在右腎,斷無可疑?!?/p>
意想不到,《邪不壓正》的后續作用,遠遠超越影院觀賞的當下。一部復仇電影,竟然補了一堂歷史課。上一次熱衷于解讀,還是在電影《湮滅》上映時,學習了一些有關DNA的重組的生物知識。
從這個角度看,一個作品真正的評價,肯定不取決于上映期間聽到的聲音,甚至票房。如果是這樣,《大話西游》如何成為經典?
要知道很多年前,《大話西游》在香港上映時曾經營慘淡。而后,當拷貝版本轉移到了北京電影學院公映時,影片的巡回式結構、臺詞對白、經典解構等文化價值,開始在專家學者的討論中發光發熱。
不如先別忙下定論。很多年后,當我們再一次議論起《邪不壓正》時,話題除了圍繞彭于晏的肌肉、許晴的嫵媚,如果還會有“這部電影講了啥”“為什么這樣拍電影”的困惑——
到那時,對問題做出解答,就是導演姜文、電影本身的文化意義、傳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