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影視翻拍的熱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為什么翻拍作品總出bug?為什么bug連連依然為市場樂此不疲?
文 | 葉奕宏
近年來,中國影視劇市場經典翻拍劇可謂泛濫成災。僅2018年,就有《金粉世家》《流星花園》《泡沫之夏》《半生緣》《倚天屠龍記》《神雕俠侶》等十數部老劇“不是已經被翻拍,就是走在被翻拍的路上”。
縱觀近年來大多數翻拍劇的“成績單”,不僅沒能再續輝煌,甚至遭遇口碑和收視雙重“滑鐵盧”:正在播出的《流星花園》成為觀眾吐槽的焦點,《天龍八部》《新笑傲江湖》《尋秦記》豆瓣評分均在3分以下,中日合作的新版《追捕》北上票房失利,《英雄本色2018》被觀眾詬病“江湖味兒淡了”……
影視劇翻拍似乎陷入了這樣一個“怪圈”:一邊是市場反饋不甚理想,一邊是業內翻拍前赴后繼,讓人不禁要問,為什么翻拍屢屢遭遇滑鐵盧?老劇翻新還能否成就經典?

窘境:舊瓶好用,新酒難裝
在觀眾的批判中,翻拍劇的“四宗罪”呼之欲出。
其一,劇本粗制濫造。或許因為前作已經有相當成熟的劇本,許多翻拍劇根本不花心思在新劇的謀篇布局上。《流星花園》上映短短幾天,劇本上的“硬傷”便暴露無遺,大多數情節安排如花澤類突然倒立、道明寺告白似乎只是為了將舊版的經典片段“堆疊”而且起不到任何“推動”故事發展的作用;甚至有一些情節自相矛盾,如學姐郭采潔剛剛夸完F4尊重女生道明寺就將外賣粗暴地扣在杉菜臉上等“用力過猛”令人無法接受;同時,各種脫離現實、乃至脫離常識的“土味炫富”、“土味情話”也遭到了觀眾頻頻吐槽。

其二,改編尺度把握不當。很多翻拍作品往往走進兩個極端的誤區,一是照搬前作,只做極小幅度的改動,但卻因國別、時代、審美等原因,讓觀眾感到嚴重的水土不服,如新版《紅樓夢》中大段照本宣科的文言旁白,中國版《深夜食堂》對日版毫無保留的“復制粘貼”,《約會戀愛究竟是什么》不顧社會語境的人設平移...都讓觀眾不適且厭煩。二是改頭換面,進行顛覆性的改編,只是借用了前作的殼子,其內容與原作品相去甚遠,典型的例子就是于正版的《笑傲江湖》,將東方不敗由男性形象變為了女性形象,以女性東方不敗、任盈盈和令狐沖的情感糾葛作為賣點,甚至為此生拗劇情,其中最為人詬病的就是東方不敗將心臟換給任盈盈一事。此外,全劇的風骨——令狐沖也被塑造得不倫不類,劇中令狐沖原有的俠義之氣盡散,市儈之氣躍然熒屏。2018年的《新笑傲江湖》也緊步前輩的“后塵”,把桃谷六仙改做四仙,更讓梟雄東方不敗滿口“和諧江湖”...這些不尊重原著的改編讓觀眾直呼“無法接受”。正如中國傳媒大學文科科研處副研究員鄧文卿所言“前者是用力不足,后者是用力過猛,兩種方式都有問題”。
其三,選角欠妥,演技尷尬。在翻拍劇中讓年輕演員嘗試經典作品的主角未嘗不可,但關鍵是選角在形象與氣質上要契合原著作品,不能只是一味地挑選符合當下審美或“自帶流量”的臉。新《神雕俠侶》的包子臉的小龍女、新版《紅樓夢》中讓觀眾產生角色倒錯之感的“寶黛”二角便是選角失敗的例子。當然“形似”不足可以“神似”來補,但翻拍劇中許多演員的功底卻不足以支撐他們通過面部神態、肢體動作和臺詞功底展現人物性格、詮釋人物情感。《新笑傲江湖》中飾演令狐沖的丁冠森,不僅顏值上不被觀眾接受,只會在瞪眼和呆滯兩個狀態里切換的演技也讓觀眾十分不滿;而新版《紅樓夢》中黛玉吐水、湘云噴飯,仆人動輒給主子白眼,不僅失了人物神韻,也讓原著的含蓄美全無。

其四,服化道及特效不走心。姑且不論劇情和演技,在影視技術更加發達的今天,翻拍經典最起碼應該能做到的是在視覺和質感上推陳出新,給觀眾帶去更加精良的觀劇體驗,但很多翻拍劇連這一點都沒能做到。剛剛開播的新版《尋秦記》就被人戲稱為《快樂星球》翻版,其中明顯的摳圖,少兒劇場一樣的特效讓整部劇略顯粗糙。更重要的是,在最基本的細節打磨上,此劇也達不到及格線。尼龍繩、太師椅、茶杯瓷具、紙張...劇集中出現了大量在戰國時期不應該出現的物品,細節的失真讓觀眾無法產生沉浸感,只能感受到制作者的不負責任。
觀眾的批評昭示著市場并沒有那么容易討好,“舊瓶”雖好用,但釀不出“新酒”也是枉然。

根源:翻拍非罪,罪在投機
有人為這些“撲街”的翻拍作品辯白,聲稱這是影視創作的鐵律——原作越經典,翻拍越困難。因為具備翻拍價值的原著或前作往往是相關領域比較成功的作品,兼具極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這實質上等于給翻拍劇預設了一個標準極高的參照系,再加上“先入為主”的心態影響,故而觀眾對待新版的寬容度普遍較低。
然而放眼影視史,仍然可見許多獲得市場口碑雙贏的翻拍作品,不說國外,單就中國影視市場,前有92版的《新龍門客棧》,01版的《情深深雨蒙蒙》,03版的《倚天屠龍記》——這些翻拍自老劇的作品依然成為無數人心中的經典;后有《十二公民》和《新射雕英雄傳》——前者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經典影片《十二怒漢》,上映后好評如潮,不僅是故事上的一次完美移植,中西法律的一次完美碰撞,也探討了一系列中國當下最熱點的社會話題,在政法領域的觀眾內引發熱議;后者高度還原金庸原著,許多在原著中都被一筆帶過的細節在電視劇中都得到了忠實呈現,劇集中既有感官上的“武”,又有感受上的“情”,兩者交相輝映,鑄就了新版《射雕英雄傳》的氣魄和格局。

這些優秀的翻拍作品彰顯了“翻拍”這一行為真正的意義,作為影視劇行業向已成為經典的原著或前作致敬的一種方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翻拍為經典提供了不斷與當下進行對話的可能。一部成為時代經典的作品毋庸置疑擁有著超越時空阻隔的巨大魅力,但在當下信息爆炸和塌陷并存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某個信息要想在人們的注意和記憶里占得一席之地似乎除了重復展示別無他途。對于影視劇作品而言,無限制的重播并不現實,此時“翻拍”便以“舊材新用”的方式一次次地將經典從信息洪流中喚醒,讓它們走入觀眾的視野,煥發出新的生機,與一代又一代的受眾發生共鳴,為老觀眾開啟重溫了時代記憶的契機,也為新觀眾打開了解其他時空的文化旨趣和藝術審美的窗口。
既然“翻拍”本身并不是“原罪”,誰才該為翻拍作品的低口碑和低流量埋單?毫無疑問,答案是那些將“翻拍”作為追名逐利的踏板的制作方與投資方們。
不可否認,在當下中國影視劇行業發展不完善、優質劇本緊缺的情況下,相當一部分人熱衷于翻拍并不因為經典的文化意義,而是利用翻拍減少創作和宣發的成本、降低投資風險和為“新星”造勢。這些制不出佳釀,妄想利用“舊瓶”的熱度賣“濁酒”的投機客,根本無心錘煉劇集,因此再多的資金投入、再長的拍攝周期、再大牌的演員也只能拍成一部“鬧劇”。
但這也意味著,如若摒棄投機心態,翻拍作品也能夠逃脫“撲街”的命運。

破局:心懷誠敬,常拍常新
“十翻九濫”并非死局,破局的關鍵就在于:誠、敬、新三字。
所謂“誠”是對觀眾的至誠,即不用做快餐、炒冷飯、加熱半成品的輕慢心態來對待翻拍。事實上,比起重新創作,翻拍的難度只增不減,因為新版將面對的是一群更加挑剔的觀眾。此時,踏踏實實地吃透原著,認認真真的打磨劇情比一切投機取巧要管用的多。在這一點上,《新射雕英雄傳》提供了絕好的范例,高度貼合人設的選角,既忠于原著又忠于歷史的服裝道具,牛家村不計成本的大雪,醉仙樓內外老道的場面調度都體現出了制作時的深思熟慮。就連鏡頭前一閃而過的細節如歐陽克扇子上的“徐熙”落款、楊康向王處一賠罪時郭靖偷拿桌上的點心等都彰顯了滿滿的誠意。這就是工匠精神,遠離浮躁與功利的心態,不用明星大咖制造噱頭,更不去揣測觀眾想看什么,只是簡單而純粹地用影像還原原著中的感動。

所謂“敬”是保持對經典敬意。一些“自作聰明”的翻拍者打著創新的旗號,對故事框架和精神內核隨意篡改以迎合市場,將歷史劇拍成了偶像劇,將武俠劇拍成魔幻劇,將現實題材拍成家庭狗血倫理劇....空留經典的“皮相”,卻丟失了其中的“骨肉靈魂”。不但是對原著的不尊重,更讓觀眾失去了對于作品更深層次內涵的探究。
此外,對觀眾而言,經典的真正魅力所在,除了體會影片所處時代的風貌之外,更能引起對當下的思考——這就是“新”的內涵所在。
翻拍不是機械復制,而是藝術再創造的過程。創作者應在深入領會原作精髓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進行創造性提升甚至再生。
另一方面,翻拍應具有當代性,應融入特定的個人情感、社會心理與時代精神。但凡聰明的主創都知道,想要觀眾買賬,除了技術手段外,劇本創作上還需切合時代脈搏,需要不斷推陳出新,加入更多現實關懷的內容。正如一位知名導演所說:“假如故事完全照搬原版,那觀眾除了畫面還能期待什么呢?”
因此,經典翻拍需要創作者在秉持對觀眾的誠意和對原作的敬意的同時更要敢于破局,畢竟對于藝術作品而言,創新都是生命之源,若影視創作只是一味地從經典榨取養分,最終只能導致原創力的缺乏甚至喪失。畢竟,聰明的經典翻拍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向上攀登,要拍出新意和個性就更難,這實際上是對原創力更大的挑戰。因為,唯有推陳出新再造經典才能解決經典翻拍飽受詬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