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 生物多樣性保護政府管理機制研究專題研討會 -最新動態
王欣+涂含笑
【摘 要】本文旨在通過靖安客家山歌申報“非遺”成功,拋磚引玉提出靖安客家山歌的現狀,探討它對客家音樂文化及中國民間音樂文化的意義,并對如何延續這項“遺產”提出自己一些建議和設想。
【關鍵詞】靖安;客家;山歌;活態保護機制
中圖分類號:J64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0-0065-02
靖安縣地處江西省一隅,客家文化是當地最具特色的地域標識。身為客家文化的擔負者,靖安不遺余力展示出最具客家特色的方方面面,其中的客家山歌更是作為音樂方面的典范而被人津津樂道,同時成為客家文化里的一朵奇葩。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成功對靖安客家山歌的影響
非物質文化遺產,顧名思義,“非物質”則為非具象物質存在的事物,“文化”則可以理解為事物背后所體現出來的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和文化意義,“遺產”必定是瀕臨滅絕而急需繼承的。靖安客家山歌作為一種傳統民間音樂形式,沒有固定的作曲方法,沒有專門的傳播途徑,屬于老藝人們口口相傳的地道傳統民間音樂。這種特殊的存在模式,使其成功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類目,可謂真正的實至名歸。
“非遺”的申報成功,對致力于靖安客家山歌的傳播者們來說,是喜憂參半的。喜的是,成功納入“非遺”,對于靖安客家山歌文化無疑是一種高度肯定,以“非遺”的姿態存在于多種文化形態之中,實屬靖安人民和靖安客家文化的驕傲,這一舉動也進一步奠定了靖安客家山歌的文化姿態,這姿態體現在它不僅僅是以山歌本身,而是以一項專門且獨立的音樂類目屹立在世人面前,它不是以狹隘的音樂藝術形式存在,而是以一種音樂文化的形式廣義鋪展開來,涵蓋的不再是曲調曲式,而是整個大的超越音樂形式的文化氣氛。
然而,正是這樣的“喜”啟動了我們深藏于心隱隱的“憂”。如果說“喜”的部分詳盡表述了“非物質文化”的意義,那這“憂”便是剩下的那個“遺產”部分了。盡管靖安客家山歌作為靖安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鑒于它存活的特殊性,既沒有教材范本,也沒有正經教授,更沒有專門的學校,這么多的不穩定因素,我們該如何將這“遺產”傳承下去呢?
面對“非遺”成功,我們要怎樣做才能不辜負?我們要如何發展它、保護它,才能讓靖安山歌長久屹立在文化之海而不頹敗?該怎么做才能讓這寶貴的遺產真正使世人受益,且生生不息流芳百世?這樣的“憂”讓我們一時充滿疑惑和焦慮。
所幸,“非遺”的肯定為我們這些傾力保護文化的人注入了一針強心劑,讓靖安客家山歌的存在價值被更多人看到,給了靖安客家山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各部門愿意齊心協力為此做些什么,讓我們可以盡情在它身上實施諸多設想。“非遺”的成功申報,就像照亮靖安客家山歌的曙光,讓我們有信心、有希望將之推廣及傳播下去。
二、靖安客家山歌對中國民間音樂文化的意義
(一)靖安客家山歌對客家音樂文化的意義
靖安客家山歌扎根于世代靖安人民的生活中,在寧靜樸實的田園氣息里慢慢滋養。上一代,祖祖輩輩的靖安人每天從山歌陪伴中醒來,伴著晨起的鳥鳴開始一整天的勞作。擔柴、打水、做飯、勞動,都能與山歌為友,使靖安山歌形成了豐富多元的題材和內容。靖安客家山歌充斥著靖安人民的生活,靖安客家作為客家文明的一部分,作為客家生活的微觀縮影,無論與其他客家民系相隔多遠,也依然心有所系,不忘根枝。靖安客家山歌表達著世代靖安客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客家音樂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二)靖安客家山歌對中國民間音樂的意義
中國民間音樂作為一個統稱,實在是一個很大的范疇。如果把中國民間音樂看成一支巨大的蒲公英,這些遺落在各地的小樂種、大樂種,就像是蒲公英散落在中國這片廣袤土地的孩子。只是,中國民間音樂這位母親都不確定自己的孩子會成長為什么模樣。這些孩子會自己演變,自己發展,或健碩,或孱弱。中國民間音樂給這些孩子提供了一個廣闊而自由的溫床,筆者想說,這些散落各地的滄海遺珠們,如民間音樂之一粟,正因為散落才體現出它們存在的意義,它們默默扎根于成長的土地上,散發出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給了中國民間音樂深沉而堅實堅定的支撐,并形成一面巨大的民間音樂文化之網,正是這樣的一點一滴凝聚在一起,才形成了深厚且堅韌的民間音樂文化。
三、靖安客家山歌的活態保護機制建立
近年來,總是聽到眾多學者在振臂呼吁,渴望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來挽留挽救那些珍貴卻逐步遺失的國之瑰寶,在民間音樂的范疇里,我們已經遺失了太多太多東西,我們希望這些呼聲被聽到。來自深山的靖安客家山歌也到了同樣迫切的時刻。作為客家精神文化寶藏,作為客家音樂文化的一個標識性符號,筆者不愿它只存在于上一代人的記憶里,而我們又不得不承認,事實上,靖安客家山歌已經形成了現在這樣一種需要盡力去保護的現狀。改善要從源頭抓起,找到癥結才能對癥下藥。從目前來看,靖安客家山歌的狀況如下。
遺失較多。現階段靖安客家山歌面臨的重要問題就是遺失問題,老一輩人幾乎沒有保護意識,也許是太融入生活的緣故,不認為這是需要保護的對象。很多山歌曲調詞就隨人們能記多少記多少,記不住的就消失在歷史長河和時間隧道里了。
記錄不全。從目前保存的資料來看,很多山歌內容有的只有曲名卻沒有曲譜。還有一些包含曲調的山歌,樂譜也不是很規范。這為我們的搜集整理工作帶來了一定影響。
斷層明顯,傳承青黃不接。就目前筆者走訪的情況來看,靖安客家一些長輩能哼唱一些記憶中的小曲調,但年輕人基本上都對山歌興趣不大,一些老藝人們去世之后,靖安客家山歌就出現了年齡層次上的斷層。很多年輕人都認為這是古老而無用的事業,不知道傳承下去意義何在。現今社會信息豐富多元,年輕人有更多其他的選擇,從而形成了一種意識和情懷上的青黃不接。
四、靖安客家山歌活態保護機制的建立
“非遺”把靖安客家山歌以文化具象性姿態帶入大眾視野,如何用實質有效的手段把這種本身不具象的東西保持下去?正因為這種不可琢磨,故而鞭策著我們要仔細琢磨,同時也對我們提出了文化手段的新要求,需要我們用新的心態和狀態去研究如何讓這些“非遺”者們代代相傳,且真正“活”下去。筆者根據個人理解,對于靖安客家山歌的傳承問題提出了如下建議。endprint
(一)靖安客家山歌文化與旅游文化相結合擴大傳播規模
靖安縣是一個依山傍水的地方,整體氣候宜人,植被覆蓋率極高,鑒于靖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使得近年來靖安縣在全力打造生態縣的主旨下,逐步開發旅游相關資源,成為江西省唯一一個擁有三爪侖國家森林公園和中部夢幻城兩個4A級旅游風景區的縣,另外還有九嶺森林溫泉、香樟林養生養老示范基地、金銀島影視拍攝基地等諸多開發中項目。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靖安擁有的這些天然饋贈是打造生態縣的根本。在投入旅游開發的強大驅動力下,旅游資源日漸豐滿和多元化,在宜人的環境中,有得看,有得玩,有得感悟,加入藝術文化元素格外必要。
在諸多有利的旅游因素中,我們都可以將靖安客家山歌融入其中,比如,在森林公園某些固定的時間內進行山歌演唱。游客們出行的目的無非是吸收天然空氣,同時享受田園隱士般的淳樸,在漫步林間時,來一段山歌表演,有一種融入當地環境的感覺,讓人深感脫離喧囂城市的放松。
又如,在一些農家文化中加入山歌互動,比如改編一些山歌敬酒詞,可以有專人表演,隨機跟現場游客互動,對于旅客來說,也是一種有趣的與當地居民同樂的文化享受。
再如,可以舉辦篝火山歌會,可以租賃服裝,讓游客都換上自己喜愛的靖安客家服飾,圍著篝火聽山歌或跳舞。也可以隨機選取觀眾跟演職人員臨場配合表演,增強游客的參與感,解放身心。
靖安客家山歌融入旅游文化最終也會帶來相關周邊產業的發展,同時拉動當地就業率,不僅對靖安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也形成當地自給自足、加大自我生產力的良性發展模式。如此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二)靖安客家山歌活態保護機制在其他方面的設想
1.靖安客家山歌進學校
(1)改善從娃娃抓起。普及一項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從娃娃抓起,這里說的從娃娃抓起,并不是說讓孩子們每天都要唱客家山歌,而是把山歌作為孩子們音樂課的一部分,選擇一些有趣又適合孩子們的作品,慢慢融入孩子們的記憶中。
(2)大學高校的涉入。這方面主要考慮到專業院校的學科設立,或者是選修課的設置上可以適度加入相關內容。藝術院校對于自己相關領域的知識傳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體現于可以利用自己所學專業音樂知識進行作品的改編再創作,這樣的創作可以是順應時代變化、貼近現代生活的填詞新作,也可以是全新的原創作品,甚至可以將山歌內容融入到歌舞劇的創作中,哪怕只是體現人民生活的一個小片段。
(3)啟動專家名人領頭作用。針對靖安山歌可以設置專門的大師欣賞課,制定專項講座學習,這樣的學習可以在任何地方開展。利用專家名人效應,哪怕有些人不能親臨現場去聽,至少也能看到靖安山歌的存在。讓人看到、聽到、想到,也是傳播的意義所在。
2.利用信息時代優勢
(1)收集老一輩的錄像資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現有的資料不定期進行收錄,可以是老一輩藝術家的采訪錄,也可以是大家歡聚一堂的賽歌會,還可以是幾代同堂的茶話會,在聊天對談中,深入民俗,挖掘更多的山歌信息。
(2)利用網絡分享音響資料。這一舉措體現在將靖安客家山歌結合當地旅游生態,做出專門的具有旅游品牌特性的文化網站,甚至可以將做好的系列專題通過網絡推向國際,吸引世界目光,也許會帶來不一樣的驚喜;同時利用信息時代的優勢,將“我們眼中的靖安”通過網路傳播出去,讓世人感受靖安客家山歌樸素大氣之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