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土家族高腔山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波與弟子們研究土家族高...
楊澤
【摘 要】土家族是我國極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少數民族之一,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傳統,在音樂、舞蹈、建筑和宗教等方面都誕生了璀璨的文化瑰寶。基于此,本文就土家族的音樂進行深入探究,針對土家族高腔山歌的音樂特征和演唱技法,通過調式特點、曲式結構、節奏節拍、旋法特征、方言特色、潤腔技巧等還原土家族高腔山歌的獨特魅力,為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傳承作出貢獻。
【關鍵詞】土家族;高腔山歌;潤腔技巧
中圖分類號:J64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2-0062-02
一、土家族高腔山歌音樂特征
(一)調式特點。土家族的高腔山歌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鄉土特征,在音樂中反映出真摯樸實的民族情感。調式是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充分反映出音樂的主題特征和思想感情,可以說是音樂的靈魂。土家族高腔山歌的調式為五聲,以此為基礎進行編曲和演奏,具有獨特的民族氣息。土家族高腔山歌的調式分為徵調式、羽調式和其他調式,不同的調式有著不同的特點,其中徵調、羽調和宮調在土家族高腔山歌中是最常見的。土家族高腔山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一直以五聲調式作為基礎,由于與漢族的逐漸融合,漢族的音樂特征與土家族音樂互相滲透融合,逐漸插入其他調式變成六聲或七聲。
徵調式是土家族偏愛的調式之一,土家族人常常以此進行即興創作、出口成歌,歌聲不僅自然優美,而且抒情意味濃郁。例如《棗子開花細蒙蒙》,這是一首極具土家族特色的高腔山歌,整首歌曲都在以棗樹開花表達惜花之情,以此表達演唱者以花喻人、憐香惜玉的情感。這首歌主要以徵調式為主,第一句羽調,表示歌曲的開始,二三句宮調承上啟下,讓旋律進行一個流暢的轉接,第四句徵調將旋律進一步擴展,讓歌曲顯得綿綿無盡,第五句用羽調進行轉承,最后一句再落在徵調上,結束整首歌曲,顯得干凈利落。
以羽調式為主的土家族高腔山歌是土家族人在長期生活中逐漸摸索形成的,旋律比較穩定,顯得婉轉悠揚、情誼綿長。
(二)曲式結構特征。曲式結構是一首音樂階段性的劃分,由各個有邏輯的部分共同組成,是演唱者用來表達音樂主題和思想情感的。土家族高腔山歌的曲式結構特征表現既緊湊又充滿即興意味。由于土家族山歌在創作和傳承中具有傳唱特征,因此在互相傳承中經常會出現即興加入歌詞或改變曲調的現象,這也是土家族高腔山歌的一大特色。
土家族高腔山歌曲式結構豐富多樣,總體能分為一部曲式和二部曲式。傳統的民歌多為四體結構,分為起、承、轉、合,而土家族高腔山歌則為五體句式,在歌唱中有很多托腔和襯詞。在二部曲式中,演唱者在唱山歌時會運用到引腔,也就是重復歌曲第一句的旋律,這一唱法能對山歌的情感進行一個反復遞進,加強情感的渲染和表達。例如歌曲《露水號子》,演唱者在演唱時通過重復第一段進行“引腔”,使歌曲的首尾得到呼應,讓歌曲表達更加完整,情感更加飽滿。又例如《穿號子》,這是一首典型的土家族高腔山歌,又被稱為《誤了奴家壹拾捌》。這里的“號子”是土家族山歌中的一種表達形式,表示山歌“高聲呼喊”的特征。《穿號子》則是把兩首歌的歌詞融為一首歌進行演唱,形成典型的二部曲式結構。
(三)節奏節拍特征。節奏是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家族高腔山歌在節奏節拍上有著獨特的特征,首先表現為節奏的前短后長。這一節奏特征深深體現著土家族的方言特征,因為土家族人在講話時習慣前短后長的節奏,因此也在山歌的表達中有了深刻體現。其次,土家族高腔山歌在節拍上相對比較自由,這是因為土家族高腔山歌常用散板,因此在節拍上會顯得雜而不亂、忽近忽遠,曲調也會顯得婉轉悠揚。例如山歌《一個手袱花又花》,這是一首典型的高腔山歌,演唱者在演唱時對節拍進行自由處理,有強有弱,有靜有動,充滿生機與活力。又例如《刷露水》,這是一首典型采用散板演唱的山歌,整首歌的節奏節拍都松緊相宜,情感扣人心弦。
(四)旋法特征。土家族高腔山歌的旋法特征深深符合土家族人的審美習慣,充滿民族韻味和風情,其旋法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高起低落的半拱橋型旋律和低起低落的拱橋型旋律。例如在《穿號子》中,先從低音開始,逐漸發展到尾音的高音,然后再由高音轉向低音。二是多級進和小跳旋律。土家族高腔山歌的音域不算太寬,因此音與音之間的跨度不大,最多跨七度,所有高腔山歌都保持在八度范圍之內,顯得流利順暢。三是裝飾音和曲尾下滑音被多處運用。下滑音和波音是土家族高腔山歌中典型的裝飾音,有著深厚的民族特色和韻味。裝飾音在山歌中的運用不僅增強了歌曲的民族風味,而且使歌曲的旋律特征表現得更加顯著,而這些裝飾音也是演唱土家族高腔山歌的一大難點,如果不是土家族人的話,很難在演唱中將裝飾音表現得原汁原味。
二、土家族高腔山歌演唱技法
(一)方言特色。土家族人在高腔山歌的演唱中將方言特色完美運用其中,體現著濃郁的土家族(下接第64頁)風格。土家族人在說話時帶有“西南官腔”的特點,n與l、zh、ch、sh也沒有嚴格區分,而土家族人在演唱時從來不會追求吐字和發音,而是將方言融入到旋律之中,充分表達歌曲的情感,口語化的演唱技法使歌曲顯得極具地方特色。例如山歌《郎在高山薅高粱》,其中“河(he)水”唱為“河(huo)水”“巖(yan)板”唱為“巖(ai)板”。在山歌《罵郎》中,“瞌(ke)睡”唱為“瞌(kuo)睡”。土家族高腔山歌在演唱時的口語化,是外族人演唱土家族山歌感到難度大的一個主要原因。
(二)潤腔技巧。潤腔技巧指的是演唱者在演唱時對一些裝飾音的運用,使歌曲聽起來既生動又明朗。潤腔技巧是土家族人在高腔山歌的演唱中極具特色的一種演唱技法,每個演唱者都可以在歌曲中運用潤腔對歌曲進行變化和豐富。在表演中我們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即同樣的一首高腔山歌,由不同的人進行演唱時,會顯出不一樣的演唱效果,這其中就是潤腔技巧在發揮作用。演唱中通過對歌曲不同部分加入潤腔處理,使歌曲顯現出獨特的韻味和特色。土家族高腔山歌的潤腔技巧常見的有引腔、倚音、下滑音和波音,倚音是用到最多的潤腔技巧,其作用主要在于強化主音,令歌聲顯得更加婉轉生動。波音和倚音在高腔山歌的演唱中通常被一起運用,根據演唱者的習慣進行分配。下滑音是潤腔技巧中最具特色的,在歌曲的句中和句末都會出現下滑音,充分體現了土家族的演唱風味。
(三)假聲唱法。假聲唱法是土家族高腔山歌的一個常見的演唱技巧,這與土家族高腔山歌傳統的演唱形式有關。由于土家族山歌是土家族人民在山間勞動時用來傳達信息、表達感情和娛樂消遣的手段,為了將山這頭的歌聲傳到山那頭,需要演唱者的聲調高昂,而真聲演唱無法達到這一目的,因此普遍采用假聲唱法,通過對聲帶的控制使音色清澈明亮,達到真聲難以達到的高度,在傳唱中有足夠的穿透力。
三、結語
本文通過對土家族高腔山歌在調試特點、曲式結構、節奏節拍、旋法特征、方言特色、潤腔技巧等方面的整理和分析,對土家族高腔山歌的音樂特征和演唱技法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發現,土家族高腔山歌藝術表現手法豐富,旋律明快樸實,曲式結構工整,對現代音樂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熊曉輝.民族音樂“口述史”實存分析——基于土家族土司音樂研究[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4,(01):81-89.
[2]熊曉輝.土家族土司制度與土司音樂文化[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3,(02):103-110.
[3]張俊鳳.賞析中國民歌—山歌[J].遼寧師專,2000(5).
[4]蒲亨強.荊楚音樂地方特色[J].中國音樂(季刊),2005(4).
[5]《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編委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湖北卷)[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