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慧)今年"壯族三月三"節慶期間,廣西推出以"壯族三月三·...
陸宗武
摘要:壯族歌圩文化是民族民間藝術大熔爐,在我國少數民族傳統習俗文化領域里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桂西南地區歌圩活動是當地民族情感交往和社會文化傳播重要來源,通過探究壯族歌圩的起源、形成與發展、功能與流變,發展歌圩文化是實現壯族文化固守的一個重要途徑。壯族歌圩文化與壯族文化固守是相互依附共存關系,地方政府能夠正確引領歌圩文化走向,從壯族文化固守的藝術領域和社會功能角度進行疏導,有利于保護和傳承傳統藝術文化。了解歌圩文化更有利于發揮其社會功能,實現壯族的傳統民族藝術多元化,促進民族地區社會和諧與進步。
關鍵詞:壯族;山歌;歌圩文化;文化固守
中圖分類號:J6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6-0165-03
歌圩是壯族同胞傳統的重要節日,是該地區的民族文化生活、構建社會和諧的重要資源。在桂西南地區,推動壯族的歌圩文化互動健康發展,實現當地文化固守,在現階段是一個不可忽略的民族發展問題。壯族歌圩文化,主要源于古代祭祀性歌舞活動和遠古外族通婚儀式,歌圩文化在遠古時期已經融入到壯族人民的血液里。古代壯族歌圩,主要是儀式性的群體歌舞,這些歌舞活動已隨著時代變遷,逐步由“娛神”組織活動發展到今天的“娛人”自由參與過渡,但傳統性的歌圩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其宗教色彩。古代壯族歌圩,其宗教色彩成分伴隨社會的進步逐步消亡,但以歌會友、以歌傳情的性質仍然得以延續,而且其藝術性、文學性得到不斷的擴展與延伸。在桂西南地區,特別是左江流域,歌圩活動盛行一千多年,歌圩的文化內涵是壯族同胞與生俱來所具備的。每逢農歷三月初三、四月初七、是桂西南地區最熱鬧的歌圩節,俗稱“歌坡節”,“祭祖節”。這一天,壯族同胞都會自發性的組織各種祭祀、祈福、山歌比賽活動等。參與活動者都是沉浸在歡樂的海洋里,在活動當天,不管彼此相識與否,也不管你來自何方,有親朋好友帶來的客人,主人家都會以最高規格熱情款待。傳統的歌圩節日,過去是壯族民間師公教、麼教主神的主持的壯族民間祭祀性宗教儀式。傳統的壯族歌圩,現在還是一個特殊安順日子,壯族同胞在當天特別注重祭拜麼教主神和布洛陀,可以推斷,傳統歌圩文化是壯族群眾傳統文化固守的表現形式。壯族三月三節日里,人們非常注重樹立主神至尊神明的形象,堅信歌圩節的祭拜活動是萬物來源神圣之日,是人與人之間得到尊重的佳節。所以,壯族人有一個信念,歌圩當天,凡是客人到家里來,都是得到精神上的寄托,靈魂的慰藉。這一天如果有不約自來的客人進屋,是被視為參與主人主持的祭拜上天下凡的神將,是為主人帶來更多的福音,為了答謝,主人必須盛行款待。壯族歌圩的這些帶有宗教文化色彩的傳統習俗,是桂西南地區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究歌圩文化在壯族傳統文化的歷史地位,尊重壯族傳統習俗,對地方少數民族安居樂業、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都具實際意義。
一、桂西南地區歌圩來歷與傳統文化概述
(一)民族地區居住條件特殊性與歌圩的發展。桂西南地區分布有漢族、壯族、瑤族、布依族、京族、苗族等三十幾個民族,是少數民族聚居地。桂西地區地屬我國邊陲,以山地丘陵為主,是左右江流域古駱越文化發祥地。左江流域以壯族人口為主體,多民族雜居的邊陲地區,壯族人口約占該地區總人口的80%以上,是廣西壯族分布最密集聚居區之一,也是壯族典型布洛陀文化的故里。這里的地理條件決定了的壯族傳統居住是村落為主,人們一般選擇“依山傍水”定居,多數山寨呈現坡形,喜歡順著山坡層層往山上建欄桿,山村背靠山,山上樹林茂密,村前村旁魚塘連片或溪水潺潺。這樣的居住條件環境,村寨不與外界聯系也能在生活方面基本保障自給自足。因此,千百年來,村寨之間想要集體來往,只能約定某個時間地點進行各種活動,歌圩也應運而生。在左江流域,每一個村落一般都自發的推舉一位德高望重的中老年男子作為“都老”,都老類似于部落的首領,成為“都老”的首要條件是演唱山歌遠近聞名。村落要舉行祭祀儀式或參加帶有宗教儀式的歌圩節慶,必須由“都老”決定。由于桂西南地區過去經濟文化相對閉塞落后,日常生活中,基本以山歌形式傳遞信息和交流情感。各個村落聯合舉辦的各種歌圩活動,多數帶有一定的宗教儀式色彩,不存在單純的山歌對唱比賽。所以,直至今日,傳統的歌圩文化依然起到對當地的社會生活、民間村規組織、信仰觀念進行約束和維系作用。
(二)歌圩匯集八方山歌。壯族人民歷來素以“善歌” 著稱,日常生活中以山歌來表現和抒發自己的思想情感,以歌會友,以歌傳情,因此廣西壯鄉被譽為“歌海之鄉”。在桂西南地區,壯族基本都是原居住地居民,他們演唱的山歌種類繁多,有的曲調委婉優美,有的高亢嘹亮,唱腔清亮豁達,有的醇厚甘甜,這都是與他們居住在山清水秀鄉野有關。壯族山歌從盤古開天的吶喊,演變成如今內容形式多樣,世世代代口傳心授,直至今日已近乎“以歌代言”的程度。左江流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新的高腔詩蕾、龍州的金龍響水調山歌,高腔詩蕾表現形式淳樸、自然、真實,鄉土氣息格外濃厚;金龍響水山歌結構短小,音韻圓滑柔和,朗朗上口。現代歌圩競賽的各種山歌,流傳方便,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彩,生動而深刻的反映了壯族淳樸的生活。
(三)歌圩與祭祀關系。一個民族之所以成為民族,最根本的是其自身特有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特質,成為區別不同民族的重要依據。桂西南地區的壯族是左江流域的土著民族,其先民所處的惡劣自然環境決定了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他們世世代代在特定的時間地點舉行周期性、傳統性祭拜神靈和對唱山歌活動,如《后漢書禮儀至上》記載宏大的宗教歌圩場面為:是月上巳,官民皆絮,于東流水上,去宿詬病,唱和竟日”;明代獷露《赤雅》就記載“跳月圩”的場景是:“每場聚集人眾不下于千人”,清代趙翼《鎮安風土詩》描繪“趕季”為:“垌場圩市三日不絕”。歌圩歷史源遠流長,其主要還是以宗教儀式的祭祀、相互酬唱恩德為主,只是到了近代人們交流活動增強了,才開始在農忙之前或者豐收季節舉辦大規模的歌圩活動,使其性質、內容、規模演變到如今的傳統文化活動和串親訪友活動,今天看到民間組織的歌圩活動,主要是從古代祭祀神靈演變而來的。
(四)歌圩文化功能變遷及現狀。壯族歌圩源遠流長,唐代時期劉三姐被譽為“歌圩的女兒”,左江流域的歌圩在南宋時期已經盛行,桂西南地區歌圩文化的形成與演變發展,受當地壯族勞動人民所處的地理環境、生活習俗、社會文化發展而變化。古代壯族山歌,基本上以宗教儀式吟唱為主,現在壯族常見的山歌種類已達三十多種,左江流域壯族山歌,單在內容上就分有:訴苦歌、敘事歌、農事歌、禮俗歌、盤歌‘兒歌、情歌等,可見山歌種類多種多樣。由壯族歷史積淀而成的“三月三歌圩”、“螞歌會”等,這些山歌母體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因子,是壯族多元文化的組成部分。在近代,特別是桂西南地區通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文化發展已經達到今非昔比的程度,而歌圩文化與整個地區的壯族生活習俗依然沒有改變。壯族特有的山歌文化,都凝聚在“歌圩”的文化形態上。桂西南地區的歌圩活動,進入80年代以后不再盛行,這個時段由于年輕人外出務工,同時受到影視、網絡等現代科技媒體的沖擊,傳統的歌圩不再有規模及影響力。近階段歌圩文化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后,壯族歌圩逐步從單純的民間組織走向政府引導。歌圩活動的種類很多,祭祀儀式、訪友、賽歌是當今傳統歌圩的主流,過去歌擇偶歌圩活動已經逐漸退出歷史。桂西南地區傳統的歌節,以寧明花山祭祀活動為代表,祭祀性歌圩活動有:布洛陀、乜六甲、螞拐等。花山巖畫申遺成功之后,寧明花山宗教祭祀活動開始發生變化,逐步演化為學術研討引領的旅游文化活動。而古代擇偶歌圩活動,已經不適合當今年輕人的擇偶渠道,這些歌圩活動,只有上年紀的老人自發約定在公園、廣場、碼頭等場所進行,他們以娛樂消遣的追憶過去擇偶場面的“再現性”山歌活動;賽歌山歌式的歌圩,民間組織也不斷淡化,逐漸由當地政府組織,結合拋繡球、搶花炮、舞獅子等,舉行綜合性的豐富群眾節日文化生活。活動中結合村委、街道辦、工廠的文化建設,宣傳計劃生育、環保意識等,既能把傳統歌圩文化傳承發展,又能宣傳政府方針政策,為社會經濟文化建設服務。串親訪友性歌圩,俗稱“歌坡節”,主要流行于左江流域,自古以來一長盛不衰。“歌坡節”大多定在每年的農歷四月十六,當地群眾自發組織舉辦各種求歌、和歌、相交歌、信歌、思歌等,村村寨寨熱鬧非凡,誰家有客人多,就預示著誰家今后的人丁興旺,生活更加美好。歌坡節是桂西南地區壯族人民情感交流的重要活動,也是壯族同胞熱情好客的表現形式。
二、桂西壯族歌圩文化與壯族文化固守依存關系
(一)歌圩與原始宗教信仰關系。在古代,由于人們對自然現象無法理解,為擺脫自然災害的困擾,壯族先民崇拜那些與自己生活有關的自然現象諸如太陽、大山、江河等,認為這些自然現象具有某種不可抗拒的神靈,于是組織宗族族群舉行各種朝拜儀式。如今桂西地區還有不少地方在險灘處建立龍王廟、供奉龍王的遺址。左江崖壁上描繪各種圖騰,特別是明江連亙數百公里的懸崖壁上,描繪幾十幅古代壯族人民的藝術杰作巖壁畫,它是壯族古代燦爛文化的遺產。這些壁畫線條粗獷、造型古樸有狂歡、樂舞、吶喊和祭祀的特征。壯族先民在舉行各種朝拜儀式的過程中,演唱具有宗教色彩的山歌必不可少。隨著時間的流逝,壯族祭神、打醮等宗教活動的同時,也對豐收、對愛情、對美好幸福生活的一種期盼,活動儀式也越來越豐富多彩。有濃郁宗教色彩的山歌文化活動,唐宋時期已經有文字記載。特別是壯族人借用漢字“六書”創造古方塊壯字后,用來記載的各種師公、道公唱本和祭祀山歌唱本,歌圩活動影響力更加廣泛。古代的壯族歌圩活動,演唱山歌主要以祭祀活動為目的,到近代才轉化為以娛樂為主的歌圩活動。古代壯族先民認為:只有山歌能夠起到溝通人界、神界、鬼界的作用,而道公、巫婆可以利用這些山歌直接鬼神“交流”。現在左江流域的邊遠山區,還有部分壯族村民認為巫師是神靈附身的化身,家里有災難時,會請巫師吟唱本地特有的山歌,巫師利用山歌與神靈溝通,祈求神靈為他們解除災難。由于道公與巫婆都是壯族人過去信仰其請神的高手,他們具有人生在世時得到陰陽交泰與萬法在身,人死時,他們能溝通神靈,讓神靈吧死者由陽界入陰界結胎重生,所以他們的社會地位在當地比較特殊。凡是舉辦大型的歌圩活動,必須請當地有名望的師公做法事,帶來整個族群祭祀壯族麼教主神,引導眾人以山歌形式演唱麼經,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師公求神的這些山歌,都是使用當地壯語方言唱誦。從每年農歷三月三、四月八舉行的各種歌圩活動,無不反映出壯族的民間巫師、麼教文化與道教文化相互滲透融合。
(二)歌圩文化的社會價值。歌圩文化的社會價值主要是促進社會和諧進步。我們研究歌圩文化的社會功能、價值方面,不能只停留在宣傳教育、文化傳播、陶冶情操、人際交往、繁榮市場等觀念上。由于社會文化發展和社會歷史變遷等因素影響,壯族歌圩的這些作用已經越來越小,歌圩文化如何傳承與發展引起專家學者們廣泛關注。潘其旭《壯族歌圩研究》;黃勇剎《壯族歌謠概述》,這些著作主要從歌圩源流進行剖析,對歌圩流變進行整體梳理,但沒有從歌圩文化本體進行探析,沒有體現歌圩的社會功能與作用。現在人們普遍把“歌圩”限于娛樂、消遣范圍,這是對歌圩的一種誤解,尤其是桂西地區,人們社會生活、彼此之間以同一個元祖聯系在一起,歌圩活動更是維系宗族關系的紐帶。桂西地區的村落、宗族,組織和主持重大的繼而祭祀活動就是在歌圩當天解決,特別是處理與其他宗族之間的矛盾協調與其他鄰里宗族的關系,都利用歌圩祭祀活動協商解決。歌圩文化應該理解為壯族人民特有的一種知識、智慧和民族凝聚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傳統壯族歌圩文化與道教習俗。壯族的三月三歌圩,民間組織形式主要以祭祀布洛陀為依托,負責定制修改族規民約,并于當天舉辦祭祀活動時,以山歌頌唱的形式把這些條例供奉宗族。具有宗族制約性的山歌由儀式歌、訣術歌、禮俗歌,這些山歌具有法術作用的民間歌訣咒語,平時有師公、巫婆帶眾人吟唱。近代訣術歌和禮儀歌多數是為了求福避災,驅除鬼魔,多數在大型歌圩活動里一個必須舉辦的程序。禮俗歌內容非常廣泛,在紅白喜事都有,包括婚嫁、喬遷、祭祀、喪葬等,這些歌詞的內容多數是贊頌和告誡之意。
2.傳統歌圩維系族群作用。桂西南地區傳統歌圩特點借歌系緣,他們除了習慣以歌代言,以歌傳情會友尤為突出;群眾自發組織的歌圩,還帶有該地區特有的原土著居民歷史遺留的痕跡,具有有宗教色彩濃厚的古代壯族祭祀性歌舞。祭祀性的歌圩,當地居民目的是追宗認祖,強調壯族的人文始祖是麼六甲和布洛陀。原始的習俗依然成為現代歌圩的主要活動內容,但歌圩文化從過去的“趕場”的特殊使命,逐步走上理性化的心靈溝通和娛樂化的自由活動。由于個家族之間借助歌圩祭祀活動的神圣聯絡感情,他們的親緣觀念得以繼續保留,有利于對維系壯族家族的族際發展。
(三)歌圩成為壯族文化固守的重要因素。桂西南地區壯族居住環境,是喀斯特地形限制在農耕生活,近代歷史出現多民族雜居所帶來的人文環境變化,但歌圩文化能使其他民族族屬身份認同,其人文環境依然穩定。壯族聚居環境適應的基本規律、特點,決定了歌圩文化的主要特征,基本不受外界文化的沖擊。歌圩文化可以從“同源異流”視角分析,歌圩的領域涉及了考古學、文化藝術等多個學科。壯族歌圩從人類社會的民族關系探究,可以窺見族際 互動調適,是壯民族“求同”與“存異”的本民族內部問題。
1.古壯字與歌圩文化的關系。語言和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維系民族存在的重要保證。秦漢時期,壯族先民為了能夠更好的交流,他們借用漢字的形、音、義的文字結構方法,仿造出壯族的古壯字,俗稱“方塊壯字”,這些文字主要用來記錄山歌和宗教經書手抄本。桂西南地區歌圩至今盛行,完好的保留明清時期具有村規盟約的山歌作品,主要還是歸功于“方塊壯字”,因為有了這些屬于自己的文字,壯族先民基本也有了自成體系的語言文化,山歌內容形式可以用“土語”記錄下來,不在受“口傳心授”的限制。今天壯族的傳統文化藝術還能蘊藏這壯族傳統感情的基因,完全依靠古壯字延續民族的血脈,呈現真實的壯族歷史遺跡。可以說,增強民族意識和民族文化責任感,深入了解桂西南地區的壯族文化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資源,從一本本古壯字抄寫的山歌可以找到答案。
2.歌圩文化的“神圣”與“娛樂”。壯族歌圩主要有節日性歌圩、祭祀性歌圩、紀念性歌圩等形式,古代歌圩活動是主要是祭祖為主的重要活動,其與壯族中元節的祭祖在“神圣”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三月三歌圩祭祖活動至今桂西南地區仍然盛行,尤其是寧明花山祭祖大典活動,其神圣莊嚴程度應該是壯族活動的典范。這一天,各家各戶在家中廳堂設牌位路口焚香叩拜,恭迎祖先還家,祭祖性的歌圩活動是深入到每一個壯族人的心靈。歌圩活動以“歌”為主題的,是政府組織或群眾的娛樂性活動,但是娛樂的歌圩多數是商業掛鉤,真正以歌傳情達意、以歌會友活動也僅僅是舞臺表演。但村民自發組織的歌圩,都帶有宗教色彩濃厚的“神圣”祭祖習儀式,有“神圣”的接祖、供祖、送祖儀式活動。農歷四月初八,左江流域是自發組織歌圩最熱鬧的日子。這一天,是出嫁的女兒和在外地工作的同族男丁,是回家存續血脈和姐妹相會的日子,故又稱“姐妹節”、“同宗節”。所以,政府組織的歌圩,其娛樂性、藝術性、文學性較高,而群眾自發組織的歌圩,主要以宗教習俗為主。
3.歌圩文化的民間藝術價值。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政府部門考慮經濟發展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需要,把歌圩被看作壯族文化的重要象征符號。2016年,花山巖畫申遺成功后,政府把歌圩作為宣傳壯族的文化品牌,加大扶持原來由群眾自發組織的歌圩活動,引導群眾挖掘、開發各種民族民間藝術,使其文化意義顯現出來。而花山入選《世界遺產名錄》與當地的歌圩文化有千絲萬縷的關系。花山巖畫的人物歌舞的動作造型,與今天歌圩的載歌載舞生動形象搬上舞臺和屏幕,是古代祭祀歌圩活動的再現。
三、小結
桂西南地區地處我國邊疆,傳統民風民俗及民間藝術文化保留完好。壯族傳統歌圩文化歷史悠久,只要對其進行多方面的探究,才能發揮壯族歌圩固有的歷史價值和現實社會作用。歌圩得到保護與發展,是發揚壯族傳統歌圩的文學藝術價值,使傳統文化資源向產業化產品轉化發展。歌圩從過去的“神圣”,到如今的“娛樂”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結果。古代歌圩主要是祭祀活動的歌舞節日,現代歌圩從宗教祭祀活動逐步演化,明確傳統歌圩文化與宗教祭祀活動的關系。研究壯族歌圩文化,必須研究壯族親緣、宗教、民族認同方面內容,歌圩文化的最大意義在于實現壯族傳統文化固守,促進民族融合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桂秋.壯族民族風情[M] 廣西民族出版社,2013.7
[2]羅艷蘭.韋達.典藏壯族師公經[M] 廣西民族出版社,2013.8
[3]崇左市江州區地方編纂委員會. 崇善縣志[M] 廣西人民出版社,2013.8
[4]崇左市江州區地方編纂委員會. 太平府志[M] 廣西人民出版社,2013.8
[5]范宏偉. 同根異枝的壯傣族群[M] 廣西民族出版社,2013.7
[6]黃桂秋.桂海越裔文化鉤沉[M]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4
[7]何榮任.新時期廣西山歌藝術的嬗變. 歌海[J]2015.6